中國建造科技力量強勁 學生振奮

中國建築集團首席專家、中建三局總工程師張琨(左五)走訪科大,以「中國建造背後的科技力量」為題進行演講。

大公報記者黎慧怡(文) 馬丁(圖):第三場「大國建造·築夢未來」校園報告會昨日於香港科技大學舉行,中國建築集團首席專家、中建三局總工程師張琨以「中國建造背後的科技力量」為題,與科大師生分享國家建造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中央電視台新址、北京中國尊大廈等工程施工的技術創新,以及中國建築快速發展的科技力量,在場學生直言感到振奮。

張琨表示,深深體會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戰略,鼓勵學生求學階段打好理論基礎,為未來投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

昨日,科大講座現場座無虛席。張琨自我介紹時說,自己1982年大學畢業後便加入中國建築集團,投入建築工程施工技術工作39載,親身經歷了不少國家大型建築工程的實施,也見證了中國建築科技力量的發展和成熟。他在綠色建造、智慧建造、快速建造方面持續探索實踐,具有豐富經驗。

「空中造樓機」建京第一高樓

張琨分享去年年初建造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經驗時表示,當時處於新冠疫情初期,情況緊急,交付時間要快,分別須在10餘天時間建成並投入使用,形容建築過程「非常不易」。他說,建造這兩所醫院運用了多項先進技術,包括模塊化施工,應用在基礎、病房單元、機電設備、雨污處理及醫療功能等部位採用模塊化單元;總體設計為潔污分區,病房樓內採用空氣壓力梯度設計,確保醫護人員的安全。

兩所醫院還應用智能維護雲平台系統,提升維保效率,並採取5G遠程會診及人工智能應用等。

張琨說:「兩所醫院實現了高標準交付,參建的人員眾多,140多個單位參與,供應商有超過1600家,參建人數近四萬。先進的院感系統保證醫護人員零感染,亦做到環境零污染。」語畢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有學生直言十分感動與振奮。

此外,張琨還分享了中央電視台新址主樓和北京中國尊大廈的工程實施情況。他坦言,中央電視台新址的建築難度高,其最大特點是須進行高空合龍,雙塔樓向內傾斜六度,L形雙向懸挑,最大懸挑76米。團隊採用固化流程、迭代分析、預調加工等方案,對複雜結構變形控制,並解決超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複雜鋼結構安裝等困難。

張琨說,建造北京第一高樓——528米的中國尊大廈時,當時採用超高層建築智能化施工裝備集成平台,使工程能高效開展,該平台被譽為「空中造樓機」,現在也被廣泛應用於多座摩天大樓的建設過程中。

打造綠色化 智慧化 工業化

張琨亦談到對中國建築發展的三點體會,他表示,實現「雙碳」目標是國家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基調之一,其中土木工程建築責任重大,綠色化、智慧化、工業化是建築行業技術發展的方向。

張琨還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戰略,他鼓勵青年學生在大灣區發展建設的過程中,努力打好扎實的理論基礎,培養善於學習、思考的能力,將來工作中遇到新問題,便能博採眾長,通過學科融合找到創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