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求醫路❶|公院磁振檢查 病人忍痛苦等年半

桂姐(右)腳部嚴重腫脹,但等磁力共振檢查要16個月,獲社工連瑋翹(左)協助(大公報記者 邵穎 攝)

(大公報記者 梁淑貞、邵穎)港人求醫難問題日趨嚴重,公立醫院大排長龍,病人在痛楚不適中經歷漫長等待,身心受盡折磨。《大公報》「漫長求醫路」專題系列將通過病人個案、對關注病人組織及專家的訪問,剖析當前醫療痛點問題及原因,亦嘗試對解決之道│包括跨境就醫方向及涉及的問題進行探討。

住在劏房的桂姐足踝疑細菌感染腫脹疼痛,惟到聯合醫院做磁力共振要苦等接近一年半,桂姐被迫停工,手停口停感到徬徨。這種基層病人苦等公院醫療服務的個案多不勝數,有立法會議員認為,若醫管局能跨境買醫療服務,便可騰出輪候位置,縮短等候求診時間。桂姐表示,若到內地便可加快檢查及治療,「如果無封關一定回去檢查。」

公立醫院病人要確定病況往往要先做放射造影檢查,但輪候者眾,有住劏房中年婦足踝疑細菌感染腫脹疼痛,聯合醫院磁力共振要等接近一年半,被迫停工,生活百上加斤。醫管局因應《大公報》查詢,統計近三年來最新超聲造影、電腦掃描造影(CT)、磁力共振掃描造影(MRI)輪候人次及預約個案,每年度預約檢查個案約有50萬宗,需求十分龐大。截至今年3月31日,已預約但未接受檢查人次30.8萬,非緊急的例行個案等候中位數要等1.65年至2.96年,代表半數病人輪候更長時間。

另一方面,近年公立醫院放射醫生流失率嚴重,2018至21年度,流失率5.8%至8.2%,放射師流失率則維持在5%以下。

「我好無助,覺得生活沒希望」

54歲劏房婦人桂姐是其中一個苦等檢查的病人,她的左腳足踝及右腳大腿嚴重腫脹及疼痛,走路一拐一拐。桂姐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足踝疼痛多時,今年四月到聯合醫院風濕內科覆診,醫生懷疑她左足踝發炎,超聲波檢查後疑因細菌感染所致,轉介至骨科醫生,又懷疑她的足踝含膿要做清膿手術,但要照磁力共振檢查才能確定病況。對於照磁力共振要排期至明年12月,足足要等16個月,她哭訴:「我好無助,喊咗幾日,好痛,好擔心,無能力看私家醫生,覺得生活沒有希望。」

她表示,幾年來她在聯合醫院風濕內科治療痛風等問題,去年中病情愈發嚴重,要吃止痛藥,足踝越來越腫脹、疼痛難受,連鞋子都穿不上。她早前花1500元到私家骨科醫生打了三支止痛針,指一指腫脹的足踝,說已較之前消腫了。今年四月她被迫停工,手停口停。聯合醫院醫生建議她可以醫管局優惠價到私家醫生做磁力共振檢查,住劏房的桂姐和退休丈夫無力負擔,徬徨無助之際,向關注長者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連瑋翹求助。

桂姐不停感激連瑋翹找到慈善基金,贊助她到私家醫院進行約費用6500元的檢查,為她帶來希望。但拿到長達四頁的檢查報告,桂姐心情仍很沉重,因要等到下月底才可到聯合醫院骨科覆診。她很擔心病況,希望早日診斷及根治,可以重投工作,不用承受病痛和經濟壓力煎熬。

常接觸病人的連瑋翹表示,放射造影服務等兩年很普遍,近年輪候情況惡化,有主婦抽筋及嘔吐,醫生懷疑腦有腫瘤,去年排磁力共振要四年,等至2024年,病人擔心腫瘤增大隨時離世,遺下子女,心理壓力大。他認為專科門診等候久,加上放射造影檢查及覆診,醫治一種疾病用三、四年,服務效率慢,或錯過治療黃金期,令病情惡化。

范鴻齡倡修例 讓病人唔使等

醫管局主席范鴻齡早前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已向政府建議修訂《醫管局條例》,容許醫管局到內地採購醫療服務,病人可到內地檢查或醫治,「病人唔使等」。連瑋翹認為,率先讓病人到內地做放射造影檢查值得研究,但要考慮服務質素和可靠性、跨境醫療事故監管等。

立法會議員陳健波認為,公院輪候期長是長期被忽略未有處理的問題,應以科技提升檢查及化驗效率。如果醫管局做到跨境買醫療服務,應可鼓勵更多港人到內地養老,騰出輪候位置,縮短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