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紅樓夢》全新演繹 江蘇原創舞劇上海首演受熱捧

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是對經典作品的全新演繹。(主辦方提供)

(大公文匯網記者 張帆)作為中華文化史上最偉大的文學作品之一,《紅樓夢》曾被改編成多種形式的藝術作品,並常演不衰。今年,與作者曹雪芹淵源深厚的江蘇省,以舞劇形式再現《紅樓夢》。10月22日、23日,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登陸「演藝大世界 藝聚大上海」舞台藝術作品展演季,受到了觀眾的熱捧。這部由90後青年舞者挑大樑的作品,不僅是對民族優秀文化的致敬,也展現了青年一代藝術家對於傳統經典的現代理解和傳承。

肢體語言還原經典

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策劃、江蘇大劇院出品、南京民族樂團聯合出品、黎星工作室聯合製作,南京民族樂團、廣東現代舞團參演。

相對於大家耳熟能詳的戲曲和影視劇形式,用舞蹈來表現「石頭記」難度更高,特別是原著中很多經典語句需要通過肢體語言展現,這對於主創都是不小的挑戰。導演黎星和李超介紹,整部舞劇是《紅樓夢》文本的高度濃縮之作。全劇從黛玉進賈府起、到寶玉歸彼大荒終,以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為主線,以《紅樓夢》一百二十回本內容為基準,對太虛幻境、元春省親、劉姥姥進大觀園、黛玉葬花等耳熟能詳的原著重要情節進行舞台形式的重新編排。在人物刻畫、舞美布置與造型設計上,力求完整承襲原著主旨。每一樣服飾、布景的形象與色彩但凡原文賦予了描寫,就一定遵循原筆原意。

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在舞美布置與造型設計多處運用了富有中國特色的古典符號,最大限度地忠於原著。(主辦方提供)
劉姥姥進大觀園,令人莞爾,也是全劇為數不多的喜劇場面。(主辦方提供)
作品的視覺編排上取經於清代古畫的美學特質,旨在展現端莊古雅的舞蹈群像。(主辦方提供)
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充滿青春氣息,也受到年輕觀眾的喜愛。(主辦方提供)
用肢體語言來重現經典,對於主創都是不小的挑戰。(主辦方提供)

縱觀全場,觀眾們的心情隨着劇情而起伏:煙霧繚繞,太虛幻境中,一句句判詞以燈光的形式不斷「發射」在白色紗幔上,姑娘們一襲白衣如雲穿梭,虛實難辨,如夢如幻;團圓過後,金色大幕從天而降,亭台樓閣分崩離析,大廈將傾,十二釵如花的面龐風流雲散,滿目悲愴;歸彼大荒,寶玉一席紅衣在舞台上穿過,又令人意猶未盡……

古老名著青春演繹

民族舞劇《紅樓夢》還有一大亮點,莫過於全劇洋溢的青春氣息。曾經在知名舞蹈競技節目《舞蹈風暴》中累積了超高人氣的青年藝術家組合黎星和李艷超扮演寶玉和黛玉的。整個主演班底,亦都是中國舞蹈界新生代的傑出代表為核心李倩、胡婕、張婭姝、王閔瑞、竇率方、羅昱文、苟嬋嬋、馮敬雅、王金格、秦丹妮、王鈺、周麗君、陳曉婉、薑愛東、羅穎、張楚晨、於建偉、常宏基、杜岩等。

對於《紅樓夢》,這些年輕人們自不陌生,能夠親身來演繹經典,大家亦非常激動。李艷超就認為:「紅樓是一部非常經典、藝術瑰寶級的文學作品,當演員在比較成熟的時期遇上它,是一件非常難得和幸運的事。」 黎星也表示:「當演員碰見了賈寶玉這個角色,還是會有欲望和貪念的。希望能通過《紅樓夢》得到成長」。他還有一個願望,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喚起更多青年一代對於傳統文化的熱愛。「《紅樓夢》是讀不完、編不完、跳不完的。如果年輕觀眾因為看了《紅樓夢》,回到家再重新翻開《紅樓夢》,再回到中國文學的大海裏,這會是最美妙的事。」

多地展演一票難求

作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老朋友,江蘇大劇院每次到滬必推精品力作。2020年,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參與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台作品展演活動,廣受好評。今年,這部《紅樓夢》同樣不可小覷。上個月首演後,該劇在網上的熱度持續上升,豆瓣評分穩定在8.9分。就在來到上海之前,作品在深圳、北京的演出同樣廣受好評,特別是在國家大劇院的三場演出更是一票難求。

對於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舞台獲得肯定,主辦方在提振信心的同時,也表示將繼續打磨和精益求精。該劇在上海之後還將前往全國多地巡演。江蘇大劇院總經理廖屹表示:「我們既要『江蘇製造』在江蘇這片文藝沃土上開花結果,更要讓它走出去,在華夏大地乃至全球各地的舞台上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