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鎖「北部都會區」成功關鍵 8招破供地難 快7年上樓

●葉文祺指,「北部都會區」要成功,必先解開「三重枷鎖」,包括基建不足、持份者利益衝突,以及程序效率低下。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願景,計劃額外開拓約600公頃土地,新增供應近100萬個單位。對小市民而言,求的只是一個安樂居所,何時能「上樓」才是最關心的問題。香港文匯報記者邀請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深入剖析未來「北部都會區」的建設中,在「土地變房屋」上有「三重枷鎖」,他提出8項解決建議(見表),包括仿效私企引入KPI(關鍵績效指標)、縮減諮詢次數、收地與規劃設計同步進行等,破解基建不足、與持份者利益衝突、政府部門效率低下等積弊,讓「生地」到「上樓」的時間,由現行的17年縮短至10年。

團結基金建議研究新界北鐵路及幹線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表示,「北部都會區」若要成功,必先解開「三重枷鎖」,包括基建不足、持份者利益衝突,以及程序效率低下。首先,在基建不足的問題方面,政府已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方案,建議增設5條鐵路。

增設南北鐵路及東西幹線

5條鐵路包括:洪水橋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流浮山至白泥的自動捷運系統、北環線支線伸延至新皇崗口岸、港深創科園、並從古洞站東延至羅湖、文錦渡及新界北新市鎮、東鐵線伸延至深圳羅湖並在現有羅湖站至上水站之間增設羅湖南站。另施政報告也建議東鐵線在白石角設站。

葉文祺認為除了5條鐵路之外,東鐵線及屯馬線仍有負荷過重的問題。隨着「北部都會區」的建設,政府應增設南北鐵路以及東西幹線。其中南北鐵路可以由香園圍─大圍─美孚,讓北部居民可以更快到達市區;而東西幹線可以由屯門藍地貫通至大埔林村,並釋放附近未納入都會區平地的發展潛力。

多方案減與持份者利益衝突

政府在施政報告中亦有回應土地持份者的需要,特首提出將補地價標準化延伸至新發展區,另亦建議放寬祖堂地出售門檻。香港測量師學會產業測量組主席陳致馨亦表示,標準金額補地價計劃,可讓業主及發展商在收購重建時,於補地價金額上可以有更大程度掌握,從最近的數宗補價個案可見,項目申請補價時間,平均節省約12個月。

●陳致馨

陳致馨認為,現時農地「原有價值」(Before Value)作價每呎約300元,估價有機會低於實際市值。他建議目前農地「原有價值」,應以地皮是否鄰近公路作考慮,並以500米距離作分水嶺,若農地鄰近公路500米內,每呎作價約1,000元,若於500米之外,每呎作價則為約800元,可讓發展商拿捏及掌握發展成本,加快釋放新界的發展潛力,有效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

不過,葉文祺認為以上措施皆為針對土地擁有者而制定,而土地使用者卻未有特定策略覆蓋,一般只有現金補償,而寮屋、農民、棕地使用者等,面對搬遷時都有各自的訴求。他稱,政府可因應不同訴求而制定各種方案,以寮屋居民為例,這類居民的要求主要以覓得居所為主,政府可以在公營房屋中增撥一些資源,讓他們有「上樓機會」;而棕地使用者以及農民,亦可以在洪水橋等地預留土地,讓棕地使用者及農民進行「升級轉型」,以配合大灣區創科發展。

以法定組織專責建新市鎮

政府行政程序效率低下的問題一直存在。葉文祺舉例,在2000年前發展的新市鎮,由規劃至入伙平均只需要7年半時間,例如將軍澳、天水圍及東涌等;而2000年後發展的新市鎮,則平均需要長達17年時間。這是由於政府以部門、程序作為問責標準所致。

此外,葉文祺認為,要有效增加土地供應,政府部門的統籌及執行相當關鍵。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到建議增設副司長,在高層次中統籌「北部都會區」以及「明日大嶼」等大型規劃;在工作層次方面,葉文祺建議政府可以進一步設立專責部門或法定組織,例如以前拓展署專責發展新市鎮、機管局專責興建新機場等。

發展「北部都會區」8項解難建議

怎樣破解部門效率低下?仿私企引KPI

如何增加政府部門效率,從來都是一個困難議題,連特首都承認在催促部門做事時「講到牙血都出埋」。葉文祺認為,如要對公私營項目審批上進行深化改革,就應該在問責的標準上入手。政府可以考慮仿效私人公司,為項目設立一個專責部門或者項目經理,統籌各部門並全權推行,由該專責部門或項目經理承擔問責,減少部門各自為政浪費時間。

●康山花園是「私人參建居屋」的成功例子之一。 資料圖片

設專責項目經理 清晰問責

另外,政府可為各部門訂立KPI「關鍵績效指標」,例如以規劃署每年的改劃土地數目、地政總署每年接納的換地申請數量等,作為績效指標,同時亦可令問責更清晰及加強效率。

施政報告提到將竭力壓縮房委會建屋程序,他建議,採用新採購模式引入承建商一併負責設計及建造,可加快建屋流程,以往的「私人參建居屋」有不少成功例子,例如鰂魚涌康山花園及旺角富榮花園。

其中康山花園由恒隆、新世界、港鐵等公司的合組財團發展,房委會負責監管整個發展過程及推售,港鐵負責物業管理,與私人屋苑康怡花園屬同一個項目,兩個屋苑的樓宇設計及外形相似。屋苑質素良好,自由市場交投活躍,被業界稱為「港島居屋王」。

允私人參建能慳40%工時

而香港大學鄒廣榮教授團隊的研究顯示,通過市場競爭參建公營房屋,計及政府回購價及建築費後,私人財團可出價投標,由中標者負責興建及設計,相信可減低建造費和縮短施工時間平均可達40%,政府採納混合私人參建私樓及公營房屋模式,可以保證私人參建公營房屋質素。

團隊建議,政府可在招標文件上列明住宅單位的大小及數量、非住宅設備(如商舖及停車位)數量及面積上限、住宅單位建成後房委會承諾以一個指定保證價格回購部分建成單位。房委會或房協以隨機抽取方式回購單位,防止私人發展商為了增加利潤額而減省回購單位的發展成本。

怎樣破解冗長規劃流程? 縮減諮詢次數

不論是公營或私營項目,土地發展難免要經歷冗長的土地審批程序,這亦是市民稱「等到上樓,個孫都出咗世」的擔憂所在。葉文祺指,以公營項目來說,單是前期工程研究以及三輪的公眾諮詢,就要至少6至7年時間,連同傳統的城規過程、環境評估、收地及設計等,由規劃到第一批居民入伙,就可能要等上足足17年。

法例無硬性規定諮詢次數

看似一個簡單的數字,如不作任何改變,要縮短卻比愚公移山難。特首林鄭月娥亦提到,加快土地開發要透過修改涉及城規、填海、路政及收地至少4條法例。

但葉文祺認為,拆牆鬆綁不一定全靠修改法例。以公營項目來說,前期工作如公眾諮詢次數,並非由法例硬性規定,政府可考慮縮減次數,將三輪變為一至兩輪,時間上可節省2至3年;城規過程亦可精簡公眾參與次數,而環境評估則可透過修改環評條例、降低環境評估要求,時間亦可再縮減1至2年。

收地及設計可同期進行

收地及設計方面,政府部門會先完成收地才進行土地設計。葉氏亦建議,不妨將收地及土地設計工作同時進行,這裏亦可再節省1至2年時間。以此推算,整體規劃至入伙的時間可由17年縮短至10年左右。

至於私人發展項目,因涉及補地價的來回談判,很難具體說要花多長時間,有部分補地價項目更「拖足十年」。不過政府提出把補地價標準金額延伸至新發展區,亦能省去「來來回回」的談判,由規劃到落成,估計可以省卻三分之一的時間。

市民對於「北區都會區」的規劃,最關心的是「幾時有得上樓」。葉文祺認為,撇除已規劃發展的洪水橋,在施政報告中提及都會區額外開拓約600公頃土地中,流浮山以及古洞北以北一帶的土地,或成為首批房屋供應,他期望由規劃至首批入伙的時間能控制在1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