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仔時評丨解決房屋問題不僅重「量」還要重「質」

政府近期展露決心,各界紛紛建言獻策,為解決本港土地房屋問題帶來一線曙光。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昨日表示,政府未來10年目標興建31.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較同期需求多出5%,希望能盡早落成,以解決不適切居所包括劏房問題。地產建設商會日前開會亦表示,會全力支持特區政府增加土地房屋供應及改善經濟民生問題。

民建聯昨日也提出多項房策建議,認為現有《長遠房屋策略》沒有具體做法,難評估政策成敗,建議政府要明確加入公屋「三年上樓」、協助青年置業和告別劏房等政策目標,同時增加私樓、居屋及公屋供應,提高地積比,提升人均居住面積等,並建議重組發展局、運輸及房屋局,同時將「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升格由特首直接督導,精簡規劃及地政程序,多管齊下穩定土地供應,以解決困擾香港的房屋問題。

安居樂業是市民的普遍追求,但本港房屋問題除了「冇屋住」外,另一個核心是居住質素的問題。政府大刀闊斧覓地建屋,除了要對症下藥,還需拿出明確和有力措施,執行起來才不會變形走樣。當前本港房屋愈建愈小,惡劣居所在市場上大行其道,發展商利字當頭想賺到盡,但出人意料的是主責部門居然批得出。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柯創盛批評,市民「愈住愈貴,愈住愈細」,顯示政府房屋政策存有缺陷。

事實上,但凡親眼見到蝸居於空間極度狹窄的「棺材房」或劏房等住戶苦況的人,都免不了會感到極度痛心。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鄭泳舜認為,市民被迫住在租金高昂、居住環境惡劣的單位,年輕人自置房屋無望,會對社會感到失望。民建聯認為,「納米樓」的情況不健康,屋宇署應停止批出實用面積低於200呎的建築圖則,並逐步把公屋編配標準由平均每人7平方米提高至10平方米。而在屋邨重建時,也需保障人均居住面積不少於10平方米,讓市民告別蝸居。

安居才能樂業,中央已明確表達非常關注香港房屋問題,特區政府應吸取過往土地房屋供應出現斷層,以及市民居住環境每況愈下的教訓,善用新選制下行政和立法皆回復正軌的大好時機,更加主動發揮土地發展的主導權,一方面盡快加大中短期住屋落成「量」,另一方面也要重視居住的「質」,才能真正解決這個長期困擾本港、令人揪心的住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