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快確立普通話法定語言地位

圖為香港維多利亞港(新華社資料圖片)

文/溫滔淼

恒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早前表示,香港經濟必須與內地進一步融合,香港的未來必然在於大灣區,要抓緊機遇,但要克服一些挑戰,包括共同語言及國民身份認同。他認為,粵語只應主要在家及街上的日常交談使用,包括商務在內的所有官方或半官方討論,都應改以普通話進行。

平情而論,陳啟宗的建議是十分可取。香港是中國的香港,回歸亦已經接近25年。在此情況之下,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訂明的全國法定共同語,特區政府實在應積極推廣普通話,包括規定普通話為公務語言,行政、立法及立法機關的公職人員,均應在官方場合以普通話發言。此外,政府亦應以立法方式,賦予普通話的中文教學及廣播語言地位。

絕不能放任「文化港獨」

可是我們不難發現,在過去幾年,只要特區政府有推廣普通話的政策,例如是鼓勵學校以普通話教中文(普教中),甚至只是教育局官方網站提及粵語是中國方言,都會惹來攬炒派及黃媒的非議和抨擊,甚至挑起所謂的「粵普之爭」。

究其因由,其實是港英政府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便一直透過各項政策改變香港的語言生態,藉此把香港改造為英文與粵語為主的二文二語社會,從而製造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語言隔閡。眾所周知,香港的原居民本來是說圍頭話和客家話,水上人則說蜑家話,粵語是英國管治香港後,為了跟廣州通商才傳入,並逐步成了市區流通的主要語言。

然而,粵語在當時的新界地區並不普及,其他居住於市區,但母語並非粵語的外來人口,平日交談仍是以家鄉話為主。為了照顧當時香港的非粵語人口,香港電台在1967年之前,除了粵語之外,仍有客家話、國語、潮州話、四邑話、閩南話和上海話的新聞廣播節目。

與此同時,在上世紀20年代開始已在香港的中文學校傳習國語(即普通話),學校設有國語科,學生可在中學會考報考國語,以便香港人到內地升學,有些非粵語人士開辦的學校甚至只用國語授課,這種教學語言方式一直維持到1960年代初。

可是,港英政府在60年代開始,便開始着手改變中文的語言生態,全面向粵語傾斜。先是在1965年,港英政府取消中學會考國語科,到了1967年後更開始加快改造中文語言生態的政策,除了粵語廣播之外,國語和其他方言的新聞廣播一律取消。

到了70年代開始,港英政府開始推行九年免費教育,中文科均以粵語教授,最終令香港變成只剩粵英雙語的二文二語社會。另一方面,港英政府努力構建市民的香港人身份認同,在教育和大眾媒介的影響下,香港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受其潛移默化,開始認同其香港人的身份,並將粵語視之為香港人的身份象徵。

換言之,粵語在香港社會接近單一的中文強勢語言地位,其實是港英政府有意為之,其目的是要故意製造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語言和文化隔閡,減低香港居民的家國觀念,以此鞏固其管治。

由是觀之,所謂的「粵普之爭」,只是反中亂港勢力利用港英政府埋下的「地雷」,以此挑動其支持者排拒內地的意識,甚至是藉着偽造粵語與普通話之間的假對立,從而宣揚「文化港獨」。在這情況之下,若是繼續放任不管,這種港英製造的語言隔閡,只會越發根深蒂固,到了未來要想消除,反彈亦只會更大。是故,香港跟隨國家的通用語文政策,確立普通話的法定語言地位,實在是宜早不宜遲。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