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倉鼠肺出血持續發炎 證低溫加劇新冠散播能力

港大團隊指,低溫會加劇新冠病毒的散播能力,建議市民在今年冬天前接種新冠疫苗,以降低染病後的殺傷力。圖為香港中環市民戴口罩出行。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費小燁)香港新冠疫苗接種率進入「樽頸位」,截至昨晚8時,新冠疫苗整體接種率仍只得65.9%,其中80歲或以上長者的接種率更只得14%。隨着秋冬病毒活躍的季節將至,再爆發新一波疫情的危機升級。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模擬不同溫度環境下,病毒入侵倉鼠的情況,高溫及室溫下的倉鼠染疫7天後病情大致好轉,但低溫下的倉鼠肺部出血及發炎情況持續,顯示低溫會加劇新冠病毒的散播能力。團隊建議所有符合接種條件的市民在今年冬天前接種新冠疫苗,以降低染病後的殺傷力。研究結果已在國際科學期刊《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在線發表。

團隊將倉鼠分別飼養在低溫、高溫及室溫的環境下,再注射相同劑量的新冠病毒,其後在不同日數收集倉鼠的鼻甲骨組織、氣管組織和肺部組織。港大供圖

是次研究由港大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陳福和,以及講座教授袁國勇帶領的研究團隊進行。團隊昨日表示,由於是次研究前暫未有文獻明確地指出環境溫度對SARS-CoV-2(新冠病毒)感染嚴重程度所造成的影響,故團隊對金黃敘利亞倉鼠進行同等病毒量的攻毒實驗,系統地研究該病毒在不同環境溫度下的連續病毒負荷、免疫反應、組織病理學變化和病毒散播模式。

研究發現,在被感染後的第七天,所有低溫飼養倉鼠的呼吸道組織都顯示出明顯更高的病毒滴度和病毒載量。港大供圖

團隊將用作實驗的倉鼠分別飼養在低溫(攝氏12度至15度)、高溫(攝氏30度至33度)及室溫(攝氏21度)的環境下,再在牠們的鼻腔內注射相同劑量的新冠病毒,其後在不同日數收集倉鼠的鼻甲骨組織、氣管組織和肺部組織。

第七天續損傷 幾無恢復跡象

研究發現,在被感染後的第七天,所有低溫飼養的倉鼠呼吸道組織都顯示更高的病毒滴度和病毒載量,牠們的肺部亦出現嚴重發炎和出血的狀況,促炎性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的水平亦明顯較高。

與室溫組和高溫組相比,低溫組倉鼠於感染病毒後的第七天炎症損傷仍持續存在,幾乎沒有恢復跡象。同時,低溫組的口腔拭子病毒載量在第十天至第十七天亦較高,而牠們的血清中和抗體滴度亦在感染後第七天和第三十天明顯較低。陳福和表示,「感染後第七天,室溫及高溫組倉鼠的肺部均正在康復,但低溫倉鼠仍未有好轉的情況,仍然有很多肺部出血及發炎情況。」

團隊指出,是項研究提供了首個活體模型的證據,結果顯示新冠病毒能在低溫下飼養的倉鼠之呼吸道中更有效地複製,導致更嚴重的炎症和呼吸道的持續損傷,因此建議所有符合接種條件的市民,在冬天前接種新冠病毒疫苗,以降低染病後的嚴重性。

是項研究獲得包括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醫療衞生研究基金、衞生署加強新發傳染病實驗室監察及抗菌素耐藥性研究能力顧問服務項目、創新及科技基金、中國深圳醫療衞生三名工程項目、中國廣東省衞生委員會高層次醫院項目,以及國家重點研究計劃等項目的支持,和其他捐助者的慷慨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