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仔時評|填缺補漏 把好事辦好

政府昨日向約81萬名在7月18日或之後完成登記或遞交表格的合資格市民發放第一期2,000元電子消費券,此前本報最憂慮長者申領不便的情況不幸發生。在太子始創中心的消費券計劃秘書處,昨日擠滿前往查詢、未能領取款項的年長市民,有人報稱不適要由救護車送院。民建聯表示收到逾千宗求助,經與財政司司長辦公室緊急商談,官員應允將補交資料安排延長兩星期至9月15日。

電子消費券在本港屬首次推出,難免會有漏洞,但今次未能領取金額的年長市民數量之多,卻讓所有人始料不及,更加顯示問題的嚴重性。然而,昨天讓人更感難過的,莫過於看到眾多長者在計劃秘書處外的徬徨無助。秘書處職員表示當天派了約600張籌,但到了傍晚仍有長者在場等待。有長者表示自中午起已站着等了四五個小時;有的不滿被保安勸離,離開也得走樓梯;有長者需由救護擔架抬離送院……一幕幕讓人揪心的場面,暴露出相關人員應對僵化,對弱勢群體欠缺了一份關懷與同理心,需立刻加以改善。

政府推出電子消費券,目的不單單是為了帶旺經濟,還有推動普及本港電子支付的想法,對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派發消費券衍生的問題牽連極大,絕對輕忽不得。事實上,除了昨天大批市民未能領取消費券外,上月初派發首期2,000元電子消費券時,亦有至少數百名市民因儲值支付工具賬戶失效等原因未能依期領到款項。消費券計劃秘書處承認可能有錯發予其他人的窘況。當局必須認真查明問題癥結,填缺補漏。

本港老齡化問題愈來愈嚴重,有許多長者長期缺少人際互動,甚至目不識丁。他們很多既不習慣、亦不懂得閱讀手機短訊。雖然本報和不少輿論都關注申領電子消費券的操作對長者過於繁複,工聯會等團體亦有在各個社區和不同場合舉辦講座協助長者申請,但仍難以徹底解決問題。當局在未找到更妥善的辦法之前,下次派發應考慮增加長者可以直接入賬戶或領實體消費券的選項。

推動電子支付發展關係到本港的未來,社會不能輕易向困難妥協,更不能因噎廢食。從長者領取的難處,側面映襯出派發電子券其中一個好處,即是可以激勵一眾即將進入高齡的「準長者」多些學習使用手機支付程式,對推動本港數碼應用風氣具有正面意義。政府應抓緊時間,改善派發流程和技術上的問題,盡快把好事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