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國策 灣區金融新合作

內地力爭實現碳中和,為香港帶來巨大的金融機遇。

(大公報記者 邵淑芬)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一直積極參與全球經濟轉型至低碳和可持續經濟的進程。金管局助理總裁(外事)兼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IFFO)副主任陳維民昨日出席第六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時表示,大灣區的可持續發展為所有持份者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該局致力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綠色金融樞紐的角色,並提供所需的金融工具,以促進大灣區的可持續發展。

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于海平於開幕致辭時表示,隨着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總體目標的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有了新的歷史使命,未來將按照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政策框架進一步深化細化綠色金融合作,建議共同研究完善大灣區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擴大綠色金融產品規模,並探索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統一碳市場。

探索綠色產品互認

于海平續稱,去年以來廣東金融業克服疫情衝擊,各項主要金融指標居全國首位,今年上半年金融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比重有所上升。他又提到,今年以來粵港澳三地積極完善綠色金融合作機制,成立了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屬全國首個區域性相關聯盟。他認為,未來可動員不同力量,探索並推動綠色產品認證和互認,便利三地金融機構開展業務。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香港工商金融主管方嘯表示,該行積極把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於產品和服務,包括參與資本市場、貸款、交易銀行業務、顧問服務及投資等。該行也為不同行業及規模的公司提供全面綠色貸款方案,促進企業綠色轉型。

事實上,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共同面對且日益重要的課題。中國力爭在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以及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香港則力爭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為實現上述目標,香港一直致力提升作為區內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樞紐的地位,並加強推動市場發展、使香港的監管標準與國際最佳做法接軌、鼓勵更多機構利用香港的資本市場及金融和專業服務作綠色和可持續投融資及認證,以及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龐大綠色金融機遇。

港累計已發3000億綠債

翻查資料,去年在香港安排和發行的綠色債務(包括債券和貸款)總額達120億美元(約936億港元),累計額超過380億美元(約2964億港元);而三分之一的綠色債券發行人都是首次在香港發債。

截至今年7月31日,共有108隻綠色債券與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相關的債券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累計金額達3563億元。該等債券的上市數目和發行規模在過去5年持續上升,由2016年只有3隻債券上市,發行金額為103億元,2021年首7個月已有55隻債券上市,發行金額達1509億元。

此外,截至今年8月1日,有超過60隻ESG基金獲證監會認可。根據今年7月立法會通過的決議案,綠債計劃的借款上限已提升至2000億元,範圍亦擴大至涵蓋資助不同類別的綠色項目而不限於政府工務項目。香港政府亦計劃在2021至22財政年度發行綠色零售債券,讓市民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