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政之傳之四|輾轉華夏聲名揚
與此同時,1938年3月,胡政之率滬版同人飛赴香港創刊,但英國法律掣肘、當地港人排斥、港府機構找麻煩,歷時5個月才艱難成功,並於8月13日——上海抗戰周年紀念日面世。館址初期設在香港皇后大道中33號三樓,後遷往利源東街。
港版創刊發表胡政之親自撰寫社評——《八·一三一周年》和《本報發行香港版的聲明》,表明決心:「我們此舉,純因廣東地位異常重要,中國民族解放的艱難大業,今後需要南華同胞努力者,更非常迫切……請求香港各界同胞,兩廣各地同胞,以及南洋一帶的僑胞,特別愛護,特別指導,尤其望廣州黨政軍當局常常就近指示我們一些方針。」決心「雖備歷艱危,而一支禿筆,卻始終在手不放。」
創刊之初,胡政之組織隊伍,集合舊部,招募新人,很快館內人才濟濟。在發行方面,不到兩個月,銷路激增到5萬份。發行地遍及粵桂閩滇及湘贛,國外遍南洋各島越南等地。世界各地,中國使領館中華會館和中華學校的地方,都是大公報港版直接訂戶,可謂是一枝獨秀。
1940年9月,日本向南侵佔太平洋和東南亞。胡政之准备退往桂林。駐桂林辦事處主任王文彬在胡的指示下,隨時準備桂林館創刊出報。1941年3月15日,大公報桂林版創刊。在星子岩開建報館,另在桂林大橋北堍設營業部。創刊當日發表社評《敬告讀者》:「同人雖以新聞為業,但絕不僅僅於謀生。桂館同人多數來自海外,曾度華僑生活,尤對國家民族之前途懷迫切而熱烈的杞憂與期待,故益願於法令及環境容許範圍之內,多盡文章報國之職責。」
桂館條件極差,同人在山洞裏編報,胡政之鼓勵大家說:「本報與國家同命運,國若亡則報亦亡,可是國家前途絕對有希望,絕不會亡。所以本報前途很光明,責任很重大。」到次年下半年即大有起色。後又創刊《大公晚報》。
1941年4月,胡政之收到美國米蘇里新聞學院教務長馬丁致信:「大公報刊行悠久,代表中國報紙,繼續作特著之貢獻,……米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有鑒及此,在教授會議中全體一致議決,將本學院今年頒贈外國報紙之榮譽獎章一枚贈予貴報……」經胡、張商議後,大公報請中央社駐美辦事處主任前往代為領獎。獲得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給予的榮譽獎章,可以視為《大公報》的巔峰時刻,對新聞界更是空前鼓舞。
他與張季鸞聯名發表《自由與正義勝利萬歲!》廣播致辭:「中國將來一定行民主政治,絕不會成一黨獨裁政治或階級獨裁政治,想來執政的國民黨,戰後一定履行憲政,斷不私於政權,因為孫中山先生的教訓如是,因為人民的願望如是。 」5月15日,米蘇里獎章頒贈,大公報渝館及港館、桂館都充滿喜慶氣氛。下午4時,在重慶國民黨中央黨部禮堂舉行了慶祝獲獎茶會。代表蔣介石的黨政要人、美、英、蘇大使館官員以及國內新聞界機構負責人均與會,盛況空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