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政之傳之一|遊學四海入大公
1889年,胡政之出生官僚家庭,父親曾任安慶知縣,這也奠定了其與皖系軍閥的良好交情。胡政之幼時聰慧過人,稍長考入安徽高等學堂(敬敷書院改創的新式學堂),嚴復此時擔任該校總辦,胡政之嗜書如命,閱讀大量新思潮的書籍、報刊學習近代科學,奠定其思想基礎。
1906年,胡政之父親去世,胡政之輟學扶靈回鄉。1907年,到日本勤工儉學,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攻讀法律。1911年,他回到上海,開辦律師事務所度日。1912年成為章太炎主辦上海《大共和日報》的日文翻譯,後歷任編輯、主筆,編發專電,兼寫社論。1915年被派駐北京,以消息快捷受到業內注意。同年6月30日,報紙停刊。此後短暫在段祺瑞政府任內務參事。日後張勛復闢,《大公報》可以輕而易舉採訪段祺瑞,提供有關復闢「獨家消息」正與胡政之人脈關係有關。
1916年與英斂之「面洽以後,入館任事」,加入《大公報》。10月,英斂之出售《大公報》給王郅隆,王郅隆聘請胡政之為總編輯兼經理,主筆總政。王郅隆與北洋軍閥「安福系」關係極深,《大公報》被認為是「安福系」喉舌。胡政之未受到王郅隆關係左右,對《大公報》開始大刀闊斧的革新。
第一步是祛除編造新聞的惡習、務求真實。《大公報》原本是「報館如衙門,主持人稱師爺」,整個報館七個訪員(記者)都是天主教徒,還是「腦中專電」製造專家。胡政之旋即開除六人,餘下一人因為其父親為總統府承宣官(即聽差頭),便於了解政府諮詢才留下。同時,胡政之聘請林白水、梁鴻志、王峨孫等特約訪員,每天電聯或快郵寄稿。
其次,創刊以來,《大公報》一直是書冊式。從1916年11月10日起,由書冊式改成了通欄式,將垂直的兩欄改成四欄,後又改成六欄、八欄。胡政之每晚都要在排字房指導排版,最終確定版式風格並影響整個近代報刊風格。
對報紙內容的革新是改革的第三步。1917年1月10日,發表《本報特闢教育實業專欄預告》:「本報同人以為今日救國大計惟在教民、富民,故教育實業乃國家存亡的關鍵。擬即日於本報特闢教育實業專欄,廣搜名家論著介紹、調查報告,披露各種成績,以供愛讀諸君參考。……」同時刊出《陰曆新年本報大改良廣告》:「(一)中央政聞公正靈敏,世有定評,益將自勉。憲法會議二讀會開議在即,本報指派專員旁聽,當日筆記寄津,次日與北京各報同時揭載,決不落後,而詳略得宜,尤具特色。(二)各省要埠或招聘訪員,或委託妥友,重要新聞隨時報告,藉使讀報諸君周知南北大勢。(三)設『特別記載』欄,隨時介紹海內外名流意見,使讀者興趣橫生,多得實益。(四)特設實業教育專欄……」以此說明改革方向與決心。
1月28日,胡政之親自主持採訪的欄目《大公報》「特別記載」問世。每期採訪一位名流,配發照片,談論的話題無所不包,且採訪對象亦中西兼容。每期標明:「內外各報有轉載本欄記載者,請書明系由本報轉錄。」注重版權問題。同時,開創 「實業專紀」、「教育專紀」報道教育工業,堅持隔日刊出一次,增設「今日銀元行情」、各地股市」以報道經濟,設置「講壇」關注學術動態。
1月31日《大公報》發表神田正雄的《與友邦同業諸彥書》,提出新聞要獨立、公平,擔當起指導國家社會的責任,記者人格修養不足、用力不勤是兩大弊病。新聞從業者要有世界眼光,不偏不黨,才能盡責。這些話對胡政之未來發展有深遠影響。胡政之親自翻譯並且附上己見。此時胡政之對新文化運動報道也是亮點。連續發表林琴南《論古文之不宜廢》與蔡元培倡導職業教育對大學教育看法,對不同觀點的包容,體現其作為一個報人兼容並包的氣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