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葉問詠春遇上AI 中國功夫「武藝傳承」煥生機
作為一門中國傳統武術,具有200多年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詠春拳經代代相傳及發揚,早已在世界範圍流行。詠春與香港淵源頗深,1949年詠春大師葉問從內地來香港後,在香港教授詠春拳,令詠春在香港生根發芽,開枝散葉。為更好地傳承、發揚葉問詠春,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專業應用)副教授、系主任李家文博士八年來,夥拍香港葉問詠春六大門派,編撰成書《武藝傳承:香港葉問詠春口述歷史》。同時,李家文還發起研究項目《詠春的虛擬境界》,製作以人工智能技術追蹤及分析動作的「虛擬詠春學習系統」,讓詠春學習藉助互聯網春風「飛入」尋常百姓家。
一個拳館彷彿是一個大家庭
李家文日前接受專訪時表示,自己本身2013開始接觸詠春,亦親身學過幾個月,很喜歡拳館文化。她說,進入拳館彷彿進入另一個世界,平日裏彰顯身分地位的「手錶」、「汽車」,在拳館裏全部失去了意義,當中「最好打」那位可能只是一位貨車司機,進去拳館看到他就要喊一聲「師兄」。李家文說,一個拳館就彷彿是一個大家庭,這種家庭人倫觀念,是很吸引人之處,亦很值得研究。通過收集珍貴的香港武術史料、與葉問詠春門人訪談,以及匯集近年相關的電影、紀錄片作品,李家文編撰《武藝傳承:香港葉問詠春口述歷史》,探討葉問詠春在香港發展和門人傳承的概況,體現葉問詠春的傳世價值。
或許就是因為「拳館如大家庭」的觀念,令詠春拳這一中國文化可以這麼受外國人喜愛。有份參與項目的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兼任講師冼浩賢表示,記得每次葉準擺大壽,不少外國弟子都會紛紛前來,而且他們很重視師徒關係,就算不太會講中文,也一定要喊一聲「師傅」。一來到拳館,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共同做着這件大家都有興趣的事。
頭三年「乜都問唔到」 靠誠意終獲「至寶」
談及多年來的史料收集和採訪工作,李家文表示並不容易,和做新聞一樣,要「搭上搭」接觸各位師傅,逐步建立信任。以葉準為例,頭三年,幾乎問不到什麼太有價值的內容,都是些他公開講述過的事。而且有時候事出突然,「他突然就一個電話告訴你下禮拜要去佛山講座,問你來不來,就要立刻請假出埠。」李家文回憶道。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師傅們最終還是真情流露,願意拿出「壓箱底」的故事,李家文說,有些話,連徒弟們聽完都覺得「誠惶誠恐」,原來師傅們還這樣想過。自己作為一個記錄者,能夠獲得這種被受訪者的信賴,是最寶貴最無價的。
建虛擬詠春學習系統 免費供全港中小學使用
除了就相關題材拍攝紀錄片《守道》,和編撰《武藝傳承:香港葉問詠春口述歷史》,李家文博士還發起研究項目《詠春的虛擬境界》。該項目獲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將由今年9月開始,為期1年,製作以人工智能技術(AI)追蹤及分析動作的「虛擬詠春學習系統」,同時舉辦「虛擬詠春學習系統體驗課堂」,讓學生可以體驗使用系統,並作為教材教授學生人工智能的相關知識。「虛擬詠春學習系統」將免費提供予全港中小學使用。
葉問次子葉正入室弟子、詠春體育會主席李煜昌表示,疫情對詠春影響不小,因教授拳法需要手把手近距離接觸,不過所幸現今科學技術發達,這類技術手段算是解了燃眉之急,不過始終「隔着屏幕很Cool」,沒有了熱情和溫度,能夠手把手教授是最好。不過,在某些環節,例如教授詠春中的「中軸」、「子午線」等概念,或許在科技輔助下,比純人工教授更為精準。
科技助更好傳承保育國術詠春
葉問長子葉準入室弟子、中學校長彭耀鈞表示,詠春在學界推廣的切入點不單是作為運動項目,它武藝背後的哲學思維,在香港流傳當中涉及的歷史等文化價值亦非常廣闊,是一個很好的專題,十分值得在中小學推廣。
李家文說,以科技手段教授詠春可以和真人教授相輔相成,讓教學變得更加具象,且學生能夠更容易知道自己的動作是否到位,師傅不在身邊時,亦可以起到輔助作用。「或許這樣可以讓國術詠春傳承保育得更加好。」
(大公文匯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文:記者 加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