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仔時評|劏房問題不能拖到2049

「財爺」陳茂波日前落區到深水埗探訪劏房和公屋住戶,希望更直接了解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和想法,尋求解決一直困擾香港社會的土地與房屋問題。官員願意落區走入市民當中直接聆聽民情民意,固然值得讚許,不過「財爺」提及要到「2049年,即未來的廿多年內,甚至在這時點前,香港必須『告別劏房』」,除了顯得信心不足之外,亦沒有抓住工作的核心。事實上,香港住屋的中、短期供應短缺,已到了「水浸眼眉」、十萬火急的地步。

「財爺」表示,解決劏房是政府「明確不過的目標」,他亦親眼目睹劏房戶居住面積狹小,活動空間不足,年幼子女欠缺適合的生活與學習環境等問題。他表示「如果我們的思維無法跳出過去的框框或路徑,只會令我們在解決本港土地房屋問題時落得一籌莫展」,點評也非常到位,但遺憾的是,他提到的僅僅是「短中長期的供應必須增加,也要簡化制度上一些過於繁瑣的程序,並透過例如填海等方法大刀闊斧增加長遠供應和建立土地儲備」,並沒有展示如何跳出舊的思想框架,予人感覺仍獨沽一味填海造地。填海造地無疑是一道「遠水」,奈何遠水救不了近火。

土地房屋問題要破局,政府各部門就不能再各自為政,頻頻出現政策與目標自相矛盾的情況。劏房不合情也不合理,怎麼看都是本港的恥辱。政府政策的方向本應是不鼓勵劏房,甚至要徹底消滅劏房。但以最近的劏房租管條例草案為例,當局卻容許兩年租金增幅高達15%,令人咋舌。這個增幅不但遠高於過去近二十年來的每年住宅單位租金增幅,也遠高於市民的薪酬收入增幅,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十分優待劏房經營者,與政策的大目標背道而馳。

中央期盼香港在2049年之前能告別劏房,但對於香港而言,不能拖到2049年才解決劏房問題,市民急需的是增加短期供應。香港土地面積1,111平方公里,75.1%的土地還沒有發展。綜合各方意見,短期內可以產生的土地,一是挑選最接近水電供應的郊野公園邊陲地帶;二是一些因人口老化而荒廢學校;三是棕地和祖堂地,亦各有數千公頃之多。有學者以現時港人居住條件推算,只要釋放約5%的土地面積,就能容納逾150萬人居住及享有工商業配套的發展環境。更何況還有舊區重建釋放的土地,可供政府選擇的方案不少,重要的是要有「破舊立新」的魄力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