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群星耀香江 燃點港青太空夢

【大公報記者 湯嘉平 實習記者 葉心弦】昨日由高齡88歲的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主講、題目為《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的講座,在香港理工大學隆重舉行。戚發軔在講座上分享了三大航天精神,分別為「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並指每一個中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最好,這就是愛國。戚發軔說,作為一個老航天人,整個中國航天60多年的歷史都經歷過,「很有感情!」

「慘過賣茶葉蛋」 仍無私奉獻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的時候,中國已進行改革開放,但那時有句話叫「搞導彈不如賣茶葉蛋」。戚發軔回憶,當年很多年輕人選擇出國、下海,或到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工作,原因是待遇太低。當時作為院長的戚發軔深知工資待遇低,內心很矛盾,無理由阻止別人去「賣茶葉蛋」。但國家給任務,中華民族要上天,需要一些人留下來工作,而且有派下來軍令狀是「爭八保九」,意思是爭取在1998年發射成功,確保1999年發射成功。確實,戚發軔說,當時有一大部分人留下繼續工作,例如尚志、張柏楠、楊宏等,現在都成為我國相關領域骨幹人才。戚由衷地說,走的人沒錯,但非常敬佩在特殊時期留下來的人,無私奉獻,不追求個人利益,為載人飛船工程作出自己貢獻。

發射神一 實現不可能的任務

戚發軔續說,對自己而言,載人航天是人命關天的事,立項之後,五院承擔了總體設計工作,需要一位總設計師。「我當時已經59歲了,怎麼也沒想到我會去當總設計師。」戚發軔說。

然而,戚發軔義不容辭地挑起重任,他說,載人航天要想保證萬無一失,就要把上天所有可能遇到的問題在地面都能驗證到。所以要建航天城。

當年中國的航天城是世界一流的,真空罐是亞洲最大的,振動台是世界最大的,電磁兼容實驗室也是亞洲最大的。但由於建設航天城花了很長時間,到1998年的時候,領導視察時問明年是否能發射,當時戚發軔回答:「很困難,不可能」。但國家給的要求是「爭八保九」,面對國家的特殊要求,有幾位副總師根據經驗提出能否把地面試驗用的初樣飛船產品經過改造後,作為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發射。

經過研製團隊的共同努力,終於在1999年把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發射成功了,返回艙不僅回到了中國,而且降落在離預定地點只差10公里的地方,實乃了不起。

非典期間 堅定完成神五壯舉

2003年準備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要把航天員送上太空。當時全國眾多協作單位把產品送到北京航天城,要做驗收、總裝、測試和試驗等工作,需要兩個多月時間。當時正趕上北京發生了非典型肺炎(即沙士,SARS)疫情,如果來往送產品的人得上了非典型肺炎傳染了大家,或者離開北京後由於非典型肺炎疫情原因來不了北京,大家怎麼工作?怎麼完成國家任務?戚發軔等只好下決心,特殊一下,要求進入航天城所有人管吃管住,就是不准回家,不管京內京外,都必須堅守崗位。

那時候戚發軔已70歲,上沒有老人要照顧,下沒有小孩要管,而很多年輕人上有老下有小,要管家卻不能回家。大家顧全大局,幾個月不回家,堅守崗位,保證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順利研製和最後發射、返回成功。戚發軔表示,這就是在國家需要的時候,要有特殊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能戰鬥、能攻關、能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