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新:打造屬於2021的《1921》

  圖:年輕是《1921》演員團隊的一個顯著特點。\圖為《1921》劇照。

《1921》是黃建新繼《建黨偉業》後,時隔十年再度執導建黨題材大片。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多年來在堅持現實主義題材創作的同時,對於主旋律電影的探索和創新也從未停止。對此,黃建新直言,在這樣的關鍵歷史時刻,要實現自我超越,有壓力是必然的。立足在「新」字又讓一切豁然開朗。

講好共產黨人的故事

提到黃建新執導的《建黨偉業》,香港觀眾應該不陌生。這部雲集了周潤發、劉德華等知名香港演員的主旋律大片,在2011年建黨90周年時也曾在香港公映。

黃建新坦言,這次重新創作頗有壓力。《建黨偉業》採用了宏大敘事方法,一部影片描寫了1911年武昌起義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年間的事情。無數重要歷史時間、重大轉折點、重要人物都有提及,加上有數十位知名影視明星參演,在當年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如今,十年過去了,歷史必須要有新的視角和新的表達方式,才能符合當今的觀眾,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審美。因此,團隊又回歸到浩瀚的史料重新出發。影片開拍前,主創團隊和上海市委宣傳部組織召集的專家召開多次劇本論證專題會議,結合最新黨史研究成果,披閱四載,反覆打磨,力求讓這段觀眾耳熟能詳的史實在銀幕上綻放新意。

儘管挑戰大,但回顧此次創作,黃建新堅定地表示,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的故事,一直是他們不變的藝術追求。「這一批人物,他們的理想信念、文化追求,對我們有長久的激勵作用。」他說,這次查閱歷史,還有一點讓大家震驚,就是晚清政府共簽署了多少不平等條約,「有1700多個,把中國什麼都賣了。」也就是,中國到了不變不行的危難時刻。

「這樣一批優秀的人,當時只有50多個,他們凝聚了越來越多的力量,最後用28年把這個國家幾千年的歷史改變了!」他們需要怎樣的勇氣,怎樣的毅力?「這也是(我們)下定決心把這部電影拍好的源動力。」

影片尚未公映,黃建新還是向記者作了不少「劇透」。《1921》,是一個年份,亦是一個象徵。整部影片以「橫截面」的電影視角,以上海為核心,重點講述1921年發生的諸多重要歷史事件,至1922年中共「二大」召開結束。

新史料啟發新視角

影片的主線以陳獨秀1920年南下上海開始。正是他的南下,在上海創辦了「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才有了後來「一大」召開。而區別於以往建黨影片常以南湖紅船結尾,《1921》則將視線重新拉回上海,聚焦中共「二大」。這次會議誕生了首部黨章。黨史上將「一大」和「二大」定位為「共同完成建黨任務」。由此,即便不熟悉中國共產黨的人,看完這部影片,也有望對「建黨」的全過程有更全面認識。

黃建新介紹,幸運的是,自《建黨偉業》以來的十年間,黨史研究更加深入詳實,又有很多新的資料被發掘,這都為影片的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比如,越來越多海外資料的公布,讓《1921》打開了國際背景。除了大家已經熟悉的,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組織,對於中國共產黨建黨的支持外,影片還大膽啟用了一些此前鮮為人知的史料作為創作基礎。

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份在日本警視廳檔案館找到的資料。黃建新說,那是一份電報紀錄,上面記錄着「1921年6月30日,共產國際代表要在上海開一次會」,這說明當年開會的情況日本方面也有所掌握。實際上,當時的日本確實害怕共產黨組織的活動影響他們的滿蒙政策。因此,這段資料成為支持電影情節的重要元素,觀眾會看到電影裏代表們在「一大」前後化險為夷的過程。

「小事不拘」增可看性

對於主旋律題材,「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是黃建新堅持的原則。「不虛」即歷史必須真實不能虛構。「不拘」則是故事可以有合理想像,增加趣味性和可看性。黃建新告訴記者,這一原則在《1921》中也有充分體現。

比如,增加了很多「一大」代表們的生活化場景。包括李達與妻子王會悟的互動,外地的年輕代表們在休會期間專門到大世界照「哈哈鏡」。黃建新特別舉了兩個例子。一是兩位參加「一大」的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克爾斯基,「走出」了會議室。黃建新說,這兩人的很多資料是近幾年才被發現的。馬林是荷蘭人,曾因為參與共產主義運動而在奧地利被捕。尼克爾斯基則有俄羅斯的秘密工作背景。他們來到上海開會,實際上受到了很多勢力的關注,其中還有當時正在法租界巡捕房擔任華人探長的黃金榮。因此,影片中加入黃金榮,他為了升職,對於共產主義分子自然緊盯不捨。也引入了馬林被特務盯上後逃跑的追車戲,以及尼克爾斯基抵滬後的反偵察戲,增加了諜戰劇的緊張刺激。

還有一個比較幽默的場景則發生在「一大」代表李達和毛澤東之間。當時李達經常給毛澤東郵寄《共產黨》雜誌,但一直沒有收到錢。「一大」召開前夕,李達就向來到上海開會的毛澤東討賬,而當看到毛澤東拿出的賬單,顯示湖南當地革命經費確實緊張,李達毫不猶豫地把賬單撕了。談到建黨,兩人還興奮地說「我們的公司要開始營業了……」毛澤東是「分銷商」云云。黃建新笑言,這樣設計的靈感來源於歷史上毛澤東給李達的一封信。因為某些原因,李達曾經退黨。到了快要建國的時候,毛澤東曾寫信給他,信中就有「我們公司辦得很成功,生意很興隆,歡迎你回來,我們一起繼續營業」的詞句。所以編劇才敢這樣倒推,由此也與當代人的語境更貼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