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共產黨人海外勤工儉學:尋訪青春歲月 追隨復興夢想

  圖:1924年,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部分成員在巴黎合影。前排左四為周恩來,左一為聶榮臻;最後排右三為鄧小平。\新華社

據新華社報道:時光倒流百年。一批批年輕人遠渡重洋,來到歐洲這個思想啟蒙和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一邊勤工儉學,一邊探究救國圖強之道。這些年輕人中的傑出代表,在學習中進步,在鬥爭中成長,他們意識到「實業救國」的願望非常不現實,他們堅信: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革命先輩熠熠生輝的青春歲月,令一代又一代青年心懷激盪。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在歐洲留下的紅色足跡,必將激勵新時代中國青年,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上奮勇前行!

恰同學少年 嶄露頭角

1919年3月17日,89名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在上海匯山碼頭登上日輪「因幡丸」,他們是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第一批學生。根據資料記載,1919年3月至1920年底,有記載的留法勤工儉學人員分20多批乘坐輪船從上海黃浦江沿線各碼頭出發,赴法學生累計約1600人。他們一邊讀書、一邊做工,他們在巴黎、蒙達爾紀、里昂等地留下了奮鬥的足跡。

艱苦的求學和做工經歷,使鄧小平、陳毅等大批勤工儉學生深刻了解工人階級所受剝削,對資本主義社會弊病有了直接認識。

創建於1921年7月的里昂中法大學,是中國近代在海外設立的唯一一所大學類機構,建校經費來自捐款以及庚子賠款餘額。然而,當時里昂中法大學的中方負責人違背承諾,將留法的勤工儉學學生拒之門外,也成為「爭回里昂中法大學」運動的導火索。留法學生們在周恩來、蔡和森、趙世炎等人的領導下,開展了「爭回里昂中法大學」運動,但在法國當局的鎮壓下,運動最終失敗。

法國里昂新中法大學協會副主席阿蘭·拉巴說,留法勤工儉學學生在里昂的政治活動和鬥爭雖然曲折,卻提高了青年學生的政治覺悟,一大批青年領袖從運動中脫穎而出,嶄露頭角。法國中國問題專家索尼婭·布雷斯萊說:「旅法勤工儉學這一次遙遠的旅程,讓中國進步青年在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較中,形成了救國圖強的新思想,而這段歷史也成為法中友誼的歷史紐帶。」

年輕共產黨人旅歐足跡

 

法國|周恩來寫新聞 探索未來

周恩來旅法期間在旅館前留影(新華社)

巴黎十三區戈德弗魯瓦街有家不起眼的「海王星旅館」,這裏見證了新中國首位總理周恩來旅法期間的革命生活。2001年,旅法多年的李建樂、楊艷春夫婦克服重重困難,買下這家旅館。

1920年,22歲的周恩來從上海啟程赴法,他在1922年至1924年期間曾住在這家小旅館。周恩來當年居住的房間現已改建成標準間,當時,這裏只是一間面積僅七八平方米、沒有衛浴設施的簡易小屋。

身居斗室的周恩來一刻沒有停止對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思考。他白天勤工儉學,晚上給天津《益世報》等報刊撰寫通訊,同時發起創建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旅歐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前身),開展黨團活動,編輯革命刊物《少年》(後改名為《赤光》)。周恩來旅歐三年半,筆耕不輟,向《益世報》共撰寫了57篇通訊,近25萬字,稿件分析歐洲情勢,縱論國際秩序。1922年6月,在巴黎西郊的布洛涅森林空地上,周恩來、趙世炎等18名青年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不久,鄧小平也加入這一組織。

1924年7月,周恩來結束旅歐生活。臨行前,旅歐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前身給他評定:誠懇溫和,活動能力富足,說話動聽,作文敏捷……英文較好,法文、德文亦可以看書看報……熱心耐苦,成績卓著。

德國|朱德讀社科 鑽研軍事

一九二三年,朱德在德國哥廷根留學(資料圖片)

德國中部城市哥廷根是一座風光秀麗的千年古城,以諾貝爾獎得主輩出的哥廷根大學聞名於世。如今在哥廷根大學中國學聯的網頁上,還可看到開國元勳朱德在哥廷根留學的簡介。

哥廷根市檔案館保留着當年中國留學生的材料,在一張貼有朱德照片的泛黃的登記卡上,年輕的朱德身穿西裝,繫着領帶,濃眉下雙目炯炯有神,下方是朱德用德語親筆填寫的註冊信息,包括「姓名朱德」、「來自中國四川省」等相關內容。

不同於一般的留學生,朱德留學時已年近40歲,從戎多年,他在這裏學習社會科學,拓展了視野,了解了西方工業國的情況。

在德期間,由於參加聲援「五卅慘案」後上海罷工等革命活動,朱德曾兩次被捕。1922年,朱德在柏林與周恩來相見。在周恩來的幫助下,朱德當年11月在馬克思的家鄉德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孔子學院名譽院長、漢學家余德美說,通過在德國的學習生活,朱德了解了當地政治組織的鬥爭策略、宣傳技巧以及一些德國軍隊的相關知識,這對他日後的革命生涯有不小的影響。

中國哥廷根學聯主席王佳雯說,朱德的故事在學生活動中總會被提及,一直激勵着留學生的愛國、報國情懷。

比利時|聶榮臻學化學 立志救國

1922年,聶榮臻留學比利時(資料圖片)

20世紀20年代,約2000名中國學生赴法勤工儉學,其中約十分之一轉到比利時學習,沙勒羅瓦勞動大學成為接收中國留學生較多的學校之一。開國元勳聶榮臻元帥也是這批留學生中的一員。

始創於1903年的沙勒羅瓦勞動大學曾是歐洲著名的工業技術學校之一。在沙勒羅瓦勞動大學圖書館裏,聶榮臻閱讀化學專業書籍的同時,還借閱了《共產黨宣言》、《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國家與革命》、《共產主義ABC》等書籍,對共產主義有了初步認識,他也重新思考留學的意義。

他感到「實業救國」的願望是非常不現實的。1922年6月,聶榮臻在一封寫給四川老家的信中寫道,「況男遠出留學,所學何為!決非一衣一食之自為計,而在四萬萬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要想拯救國家和民族的危亡,使四萬萬同胞都能有衣有食,只有建立勞工專政,實行社會主義。

1922年8月,聶榮臻在比利時加入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從此開始走上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