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裏的中國 | 天下大道 一碗薄粥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論語》中沉澱千年的先賢經典,蘊藏着中華文明的「根」與「魂」。《典籍裏的中國》重溫受用一生的哲理與智慧。看《論語》中的經典,你還能背出幾句?

作為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文集,《論語》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儘管作者是誰至今仍無定論,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論語》是孔門師生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人的仁德智慧,兩千年的風骨性格,多蘊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對話裏。

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苟無孔子,則中國當非復二千年來之中國。」

一部《論語》,千古流傳;一位老師,萬世師表。

《典籍裏的中國》節目中以孔子和弟子之間的故事來講述《論語》當中貫穿始終的「仁」的思想,致敬始終在歷史的時空中凝望着我們一路前行的那道思想之光。

本期節目的戲劇,從子貢慕名而來拜孔夫子為師講起,再現了孔子帶着一眾弟子歷經磨難的周遊之路:孔子到衛國推行仁政德治,未能如願;過匡地,隨時可能被人當成惡人誤殺;在宋國大樹下習禮,司馬桓魋派人砍樹欲殺之;滿懷希望去往楚國,等來的卻是楚君薨的噩耗……孔子四處碰壁,受盡嘲笑,「累累若喪家之狗」。

其中,「陳蔡絕糧」,盡顯孔子精神高光,在《典籍裏的中國》節目中,被演員們演繹得蕩氣迴腸。

孔子與眾弟子遊歷列國途中,於陳蔡之間,慘遭圍困,絕糧七日。仲由心中不解,質疑孔子對「天下大道」要求是否太高,孔子感慨道——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道路坎坷,但眾弟子誓與夫子共苦,一碗薄粥,眾人分食,追尋大道,雖苦猶甜!正如舞台上撒貝寧所說:「追尋大道的苦、患難真情的甜,都在這一碗薄粥裏了!」

孔子晚年曾如此總結自己的人生歷程,「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他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為了生活,他在魯國做過倉庫保管員,看管過牛羊,一度做過大官,但是為了理想又辭了官,五十多歲離開魯國周遊列國,這一周遊,就是十四年。

在戲劇的結尾,孔子和弟子們又回到了他們年輕的時候,一場「杏壇講學」穿越時空,於書聲琅琅中,澎湃着「我們正年輕」的朝氣。

洙泗之間,杏壇之上,講習不輟,弦歌不輟。

適逢端午假期,讓我們一起回到孔子和弟子「正年輕」的時候,品讀《論語》背後鮮活的情感與精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