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森:我從小睇愛國片長大

  圖:《十月圍城》電影海報。

(大公報 記者 陳惠芳)影視作品於歷史洪流中總能佔有一席之地。透過主旋律影片,帶出不同訊息,向觀眾傳遞正能量。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國家歷經滄桑,正逐步走向富強。大公報記者為此專訪了香港著名導演陳德森,從他眼中看電影如何發揮傳遞正能量的功能。

曾執導《十月圍城》的導演陳德森指,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愛國片,美國也有,尤其荷里活的商業娛樂模式愛國片,更有不少粉絲。

陳德森表示,愛國片早在上世紀邵氏年代已有不少製作,自己也是看這些影片長大。他說:「當年我拍攝《十月圍城》,是因為陳可辛爸爸曾是一位導演,他提供了一個關於一名義士在香港保護孫中山的故事。我改編後,由一個義士增至六七個,目的是豐富劇情發展,他們每個人的付出,都有不同原因。我本來想拍一部保護偉大革命家的感人動作片,後來內地一位官員看了該片,表示這是一部愛國片,電影拍得很感人,角色感情豐富,能打動觀眾。多年前,徐克拍攝《黃飛鴻》電影系列,同樣地,電影內容和中國歷史有關,只是在拍攝上加入豐富的情節以及大量的動作場面,呈現出來的效果就不單純只有愛國元素。」

角色有情能打動觀眾

陳德森稱以前內地拍攝主旋律電影,很多時候,每個角色以及每一次場景調動,都是圍繞愛國主題,容易給人一道板斧之感,令影片欠缺娛樂及商業元素。其實站在導演立場,處理上可以有很多變化。

提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香港新浪潮電影,陳德森表示當時港片水準奇高,並在國際打響名堂,成績斐然。他說:「製作高質素及精美電影,成本要高。九十年代的香港,人口五百多萬,票房收入已不如七八十年代。自從外地市場萎縮後,開戲集資越見艱難。幸而內地市場龐大,可提供充裕製作費,影人如想拍攝更有質素的華語電影,那為何要抗拒?」

他認為港片若要在世界市場立足,拍攝商業娛樂大片是出路,說:「當然,拍攝大片的取向沒有對與錯,一個市場應讓任何類型電影共存。可是我看到時下的港產片,取材一般較為灰暗。大部分觀眾入場只想紓緩壓力,開開心心,有必要花錢入場看生活的悲情嗎?我不反對電視台拍這些題材,因是免費娛樂,觀眾不喜歡可轉台。相反地,市場需要商業娛樂大片。為什麼美國荷里活出口那麼多電影?原因是它們充滿娛樂性,有些更可帶出訊息給觀眾。」

中國市場大資金充裕

陳德森直言,全世界最大的電影市場就在中國。他說:「除了資金,電影的創作和取材亦非常重要。當年我導演的《晚9朝5》,還有其他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如《童黨》、《靚妹仔》、《廟街皇后》等等,成本都是二三百萬,基於故事感人又有娛樂性,能令觀眾產生共鳴,票房和口碑皆不俗,投資方沒有虧蝕,可見低成本亦可拍到好電影。現今港片尋找資金不容易,我建議宜慎選題材,製作一些娛樂大眾及有共鳴的電影,讓文藝及商業共存。」

不過,他認為是否與內地團隊合作,是個人選擇,並說:「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分。我拍戲要有質素、有票房、有市場,什麼合作方式都沒有對與錯,分別只在於自己的價值觀。」談到創作有無限制,陳德森打趣說:「正如搭港鐵,月台上會作出廣播提示乘客『Stay behind the yellow line』,越線要有心理準備,承擔後果。再舉一個例子,我小學讀英文學校,校內只能用英語交流,後來轉校去了一所中文學校,我就得適應學習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