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供水惠港人 「三趟快車」保民生

  圖:東深供水工程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浩大而艱巨的工程,廣東動員了近2萬名民工投入建設。

(大公報 記者 黃寶儀)無論是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成立初期,還是改革開放後的快速發展時期,抑或是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中共中央對香港民生始終傾注無限關懷──「三趟快車」穩定物資供應,東江供水守護生命源泉;當SARS、新冠在香港肆虐時,內地同胞又白衣為甲,全力馳援。同樣地,港人亦始終秉承愛國愛鄉之心,默默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100年來,中共與香港始終同舟共濟攜手同行,共同譜寫了一段段血濃於水、親密無間的感人佳話。

「水庫剛剛建好的時候,水位經常變化,而且為了保護水質,很多土地不能開發,最難的時候父母曾經挖野菜充飢。」在家住東江水源地的黎貴雄記憶中,童年乃至青年時期都是在搬家中度過,「搬了10多次家。」說起過去的艱苦經歷,黎貴雄卻很堅定的告訴記者,「不後悔!能讓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下游地區群眾喝上放心水,那就值了。」在河源,像黎貴雄這樣的人很多,他們都有一個名字──水庫移民。

對於上了年紀的香港人而言,上世紀60年代初期,每到供水日,一家大小都提着大大小小的罐子出來排隊打水,是腦海中揮之不去的記憶。直到東深供水工程正式向香港供水,香港市民才擺脫了「水荒」的日子。

這項工程無論是對香港市民,還是對內地民眾來說,都來之不易。當時新中國建設仍面臨重重困難,百廢待舉,內外交困,但考慮到缺水問題嚴重影響香港民生,中共中央仍然當機立斷地決定解決香港「水荒」問題。

一擲千金 萬人動工

1963年,周恩來總理拍板修築東江─深圳供水工程,並撥款3800萬元人民幣,確保首期工程順利進行。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浩大而艱巨的工程,廣東動員了近2萬名民工投入建設,包括80多名當時十分稀缺的大學生。1年的工期經歷了5次颱風、暴雨、洪水的襲擊,還有1名大學生不幸犧牲,才最終建成。1965年3月1日,東深供水工程正式向香港供水,第一年的供水量就是當時香港所有水庫水容量的2倍。

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因為和「水量承諾」相比,保證「水質承諾」更加艱巨。新豐江水庫(萬綠湖)水質長期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即經過簡單處理如過濾、消毒就可供飲用,東江幹流河源段交水給惠州的斷面水質長期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為了保障東深供水工程水質,作為主要水源地,河源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水源地,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決不引進可能污染水環境的項目,投入大量資金與力量保護新豐江水庫的水質,保障了香港人民供水安全。

風雨無阻 穩定供港

這只是中共中央大力援助香港解決民生問題的一個縮影。早在1951年、1953年、1954年,香港先後發生3次較大規模的火災和1次水災,仍然面臨着貧窮和落後境況的新中國,就義無反顧的伸出援手,11億元舊幣、41億元人民幣、70萬斤大米……捐贈物品上寄託的是內地民眾沉甸甸的同胞之愛。

20世紀60年代初,從湖北江岸站始發的751次、上海新龍華站始發的753次、河南鄭州北站始發的755次三趟特快貨運列車,開始向港澳地區運送鮮活冷凍食品,這「三趟快車」被親切地稱為「香港同胞的生命線」。不管是在物資匱乏時期還是動盪時期,不管是橋樑斷裂、隧道塌方還是嚴重澇災,不管是鐵路春運極為緊張,還是流行性病毒肆虐,「三趟快車」始終風雨無阻,從未停駛。「三趟快車」開行48年間,經深圳海關驗放的車輛達4萬多列,運輸物資不計其數。內地物美價廉且穩定均衡的供應,加上香港政府的公共房屋政策等措施,使得香港的通貨膨脹率和勞動力成本低於西方工業發達國家,香港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明顯提升,為日後的騰飛打下堅實基礎。

1965年2月28日,大公報在頭版頭條報道《東江深圳供水工程落成,塘頭廈昨舉行慶祝大會》。

血濃於水 真實寫照

雪中送炭,在內地與香港之間一直都是雙向的、相互的。新中國建設面臨困難之時,愛國港人挺身而出,霍英東等愛國商人衝破西方對新中國的禁運,冒着港英當局「武力緝私」的巨大風險,向內地運送了大量鐵皮、橡膠、輪胎、西藥、棉花、紗布等重要和稀缺物資,為抗美援朝和新中國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血濃於水,在內地與香港之間,從來不是空洞概念,而是真實寫照。黨史研究專家、廣州農講所紀念館館長顏暉表示,數十年來,香港雖歷經風雨,卻風采依舊,顯示出充沛的經濟活力,這自然離不開全港人民的共同奮鬥,但更離不開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內地人民的傾情幫助。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裏,只要香港背靠祖國這個堅強的發展後盾,在「國家所需,自身所長」的結合點上積極作為,就一定可以與祖國內地同發展、共繁榮。

「最困難時期 我們守望相助」

特區政府追授他「金英勇勳章」,國務院追授他「抗震救災捨己救人傑出義工」。他是「阿福哥」黃福榮,他在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地震中,搶救出3名孤兒和1名教師後,於餘震中不幸犧牲。他捨生取義的無私奉獻精神,詮釋了香港與內地之間的骨肉情深。

患難真情 出錢出力

患難見真情。每當國家遇到災害時,香港民眾都感同身受,在悲痛的同時,也迅速行動起來,率先伸出援手。1991年華東水災,香港掀起捐贈救助熱潮,短短十餘天時間的賑災籌款總額已達到4.7億多港元。1998年,中國發生了數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災害,逾兩億人受災,香港各界出錢出力,迅速發起一連串的救災行動。在當年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猛烈衝擊的情況下,香港各界捐款仍達6.8億港元,位居所有捐款地區首位。

內地每一次的賑災救災,都少不了香港的傾力相助。在2008年汶川地震當時,95%的港人都曾捐款,總捐款超過200億港元。港人在積極向災區捐款捐物的同時,還組織多支搜救及醫療隊伍奔赴災區前線。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港人同樣迅速行動,截至2020年2月10日,香港社會各界向內地捐款累計逾10億元人民幣,一些社團和機構還從海外採購了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和醫療設備,送往內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線。

一次次的捐款捐物,展現的是血濃於水的親情,展示的是香港的人心所向。「最困難時期,我們守望相助」,香港與內地之間,始終同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