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煥傑:育才為己任 培僑迎難上

●伍煥傑表示,培僑一直以培育愛國人才為己任。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校長校友聚首回顧奮鬥史:無懼港英打壓推愛國教育

(香港文匯報記者 詹漢基)為了讓學生正確認識中國歷史及國情,傳統愛國學校培僑中學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結合校史及中國近代史,向學生講解中國共產黨如何帶領國家走向繁榮昌盛,學校如何在港英時期掙扎求存,體現出中國人堅毅不屈的精神。時光回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培僑成為香港第一批升起五星紅旗的學校之一;之後每年10月1日,培僑都有國慶活動。而升起五星紅旗,卻是當時港英當局所不容的「政治表態」,但是該校無懼打壓,不言放棄,懸掛在校內的五星紅旗依然迎風招展。在中國共產黨迎來建黨百年之際,多位培僑老校友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不約而同表示,學校經歷千辛萬苦才走到今天,看着母校堅持推動愛國教育,培育人才為香港、國家作出貢獻,為此感到自豪。 

走進培僑中學的校史室,一張張歷史照片,展示着該校校舍的變遷及歷代校長的辦學成果。培僑中學校長伍煥傑講述,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學校舉行升國旗儀式,時任校長演講時提到「這面紅旗也染有我們培僑師生的鮮血」,講詞激動人心。此後,每年國慶,學校都非常重視,都舉辦升國旗、唱國歌等國慶活動。縱使當年港英當局對愛國學校百般打壓,培僑一直以培育國家人才為己任、推動愛國精神為辦學方針。

●顏尊廉(右)及陳恆(左)分享在培僑念書的往事。圖為培僑的朗園舊校舍模型。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在1958年,有人在學校圖書館搜獲南洋僑領陳嘉庚所著的《南僑回憶錄》、中共領導人劉少奇所著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等書籍,第二任培僑中學校長杜伯奎因而遭港英當局無理遞解出境。就讀培僑小學的老校友顏尊廉近日向香港文匯報記者憶述,「當時校舍氣氛凝重、緊張,全校均瀰漫着對港英當局的極度不滿情緒。」

畢業生曾被拒投考公僕警察

另一名老校友、培僑中學校友會監事長陳恆近日亦憶及,當年由於港英當局忌諱愛國學校的號召力,原定於同年舉行的「十校運動會」,港英當局亦透過大氣電波進行全港廣播,要求禁止運動會舉行。伍煥傑亦指,當年港英當局甚至拒絕培僑中學的畢業生報考公務員、警察,「可見當時愛國學校面臨的壓力何其巨大。」

談起這段歷史,培僑教育機構發展總監周世耀感慨良多。他在1963年入讀培僑中學中一,中五畢業後留校做小賣部職員,後因學校擴展,會考成績優異的他被派往培僑在上水創辦的「分教處」擔任教師,其後出任校長秘書、培僑的行政總監等多項職務。

捱過收生寒冬 轉直資壯規模

隨着辦學口碑愈來愈好,培僑陸續開辦不同分校。但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學生人數急轉直下,令學校收入步入寒冬。周世耀指,當時港英當局推行免費教育,不少學校成為津校,但愛國學校被排斥,無法轉為津校,「那個時候,很多家長都認同我們的教育理念,但卻因為要交學費,唯有轉校。」學生下跌導致學校規模萎縮,教師只能收取他校教師三分一、甚至是四分一的薪水,「當時仍留在培僑教書,真的要非常認同學校的辦學理念。」

周世耀表示,自從《中英聯合聲明》於1984年12月簽訂後,香港的前途逐漸變得明朗。1991年9月,培僑中學獲政府批准成為首批直資學校,是創校四十多年來首次獲得政府資助。尤其是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後,培僑教育機構逐漸擴大規模,在小西灣開辦了培僑小學、沙田大圍「一條龍」的培僑書院、培僑國際幼稚園暨幼兒園等,「如今培僑的大家庭正不停壯大,為培育愛國愛港人才繼續努力。」

除草維修一腳踢 昔日勞動苦也甜

●上世紀七十年代,培僑中學慶祝30周年校慶。 受訪者供圖

現代生活環境優渥,一般學校的設施比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已是「一應俱全」,故現時的學生根本就不太需要參與校園勞作。培僑中學兩位老校友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憶述,當年念書時除了清潔、除草等工作,更需要負責為校園維修、電器安裝及維修,「落手落腳」為校園及師生服務,故對母校特別有感情。

培僑中學校友會監事長陳恆回想起當年的「體力活」時,沒有半點怨言,反而覺得這是學校給予他鍛煉的機會,「學校除了教我們愛國,更教會我們熱愛勞動!」他表示,當年學校設有「值周班」,由高年級學生帶領低年級學生打掃學校一周,還要到學校的廚房幫忙洗菜、校園拔除雜草,過程中甚至捉到不少蛇,因此當年的科學實驗室中有不少蛇的標本。

老校友難忘校園捉蛇

從前娛樂不多,學校的課餘活動自然成為同學們的「生活調劑」。當年培僑中學每個周六都舉辦課外活動,陳恆在高中時期加入了學校的「電工組」,「我們會負責全校的電器維修、保養;那時候學生要做廣播操,學校的廣播系統、中央擴音器等也是我們負責安裝的!」另外,校舍裝修、籃球場的修繕工程,學生亦有份參與。

另一位老校友顏尊廉,當年參與了「戲劇組」,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當年扮演舞台劇中的監官,也有過「蝦碌」場景;而當年劇組的燈光都是由「電工組」同學負責,學生之間合作無間。由於社會普遍認為學生操作、維修電器較為危險,現時的學生已經無法體驗到從前校園勞作的樂趣。

同窗木屋焚毀 師生速幫重建

舊生對母校的歸屬感可謂千金難求,近日受訪的培僑中學校友均對學校有着深厚感情,他們分享了培僑很多師生的小故事:有校長主動為丟失錢包的學生代繳學費;有教師捐出全部薪水做助學金;當學生的家遭遇火災,師生一同為他建起新房子……幾十年過去,師生情誼,永留心間。

敬佩恩師慷慨 母校歸屬感強

說起學校的往事,老校友們表現興奮。培僑中學校友會監事長陳恆談起當年的老師,自然流露出一份敬佩之情。他指當年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教師都是「天之驕子」,但在培僑教書的工資遠遠比不上外面的人工,「當年有一名叫陳靄雲的普通話老師,她當年的家境較好,毅然將自己的工資全數捐出,當作是學生的助學金。」

陳恆又憶述一名師兄的故事,當年師兄因顧着打籃球,丟失了裝有學費的袋子。當時培僑中學校長杜伯奎見到小伙子垂頭喪氣,深知學費對於他的家庭來說是一大負擔,二話不說為對方繳交學費。杜校長對於學生的關愛與信任,令人感動。

除了校長、教師對學生的鼎力相助,陳恆亦提及同學之間互相幫忙的情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許多人住木屋,當時有個師弟的家被大火燒掉,我們師生自發到處找木材、鐵皮等,為他砌一間全新的木屋!」

教授中共黨史 學校應有之責

●早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培僑中學已積極與內地交流。圖為師生參觀位於廣州的製衣廠。 受訪者供圖
●周世耀陪伴培僑走過多個寒暑,至今仍為培僑服務。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教導學生愛國、成為好公民,是學校應有之責。自港英時代建校至今,培僑中學一直秉持愛國的精神及理念培育學生。除了升國旗、奏唱國歌等儀式,該校亦在課堂內外加入介紹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知識,讓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新中國及為國家發展付出的血汗,作為愛國教育的其中一個環節。

「培僑中學一直堅守『培才思報國』的教學理念,希望學生立報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現任校長伍煥傑這樣介紹學校的辦學理念。他認為,中國發展能取得矚目成就,點點滴滴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貢獻,「由帶領中國走向小康社會,以及近期的抗疫工作,可見只要人民出現困難,中國共產黨都會站在國家最前線,堅持為人民服務。」

「黨史都不知,怎貢獻國家?」

為了讓學生全面認識國家,中國共產黨歷史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伍煥傑表示,在初中中史科會介紹與中共相關的歷史事件,「如果連國家的執政黨歷史都不知道,又如何貢獻國家、往內地發展呢?」

辦軍訓活動教國防知識

正正由於學校發展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校方每年亦會為中一新生及插班生舉行「校史課」,讓學生從展板、珍貴藏品中,了解國家發展對學校帶來的影響。伍煥傑又指,學校每年均會為中一學生舉行軍訓活動,讓他們體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生活,學習國防知識,作為國家安全教育的一部分。此外,學校亦會安排高年級學生參加各個省市的歷史文化之旅、粵港澳大灣區考察活動等,讓學生認識國家歷史文化及現行政策。

現時香港社會政治環境複雜,被問到會否影響學校推展國情教育的步伐時,伍煥傑認為,隨着香港國安法實施,教育局不斷完善有關課程及支援,相信資源會愈來愈多,有利學校進行國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