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訪歐 「很受傷」的歐洲會全盤買賬嗎?

當地時間9日起,78歲的美國總統拜登動身前往英國,開啟歐洲行。這是他就職以來,首次出訪海外。有分析稱,拜登希望藉此次出訪,修復特朗普執政時期,美國與歐洲惡化的關係。但「新傷舊疾」交織下,美歐關係能迅速回到過去嗎?

9日起,78歲的美國總統拜登動身前往英國,開啟歐洲行(彭博社資料圖片)

拜登很忙 盼與盟友「重修舊好」

10日會晤英國首相約翰遜,11日至13日出席在英舉行的七國集團(G7)峰會,14日至15日赴比利時參加北約峰會和美國-歐盟峰會,16日前往瑞士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雙邊會晤。

這是拜登的歐洲行程。排期如此之滿,他都想要「推銷」什麼?

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拜登的目的很明確:在國際經濟秩序中,他需確保美國及其盟友處在制定規則的位置;公共衞生領域,他研究如何在應對疫情時,確保美國和西方國際影響力的持續;戰略層面上,則是如何修復傳統盟友關係,「與中俄競爭」。

出訪前,拜登本人在《華盛頓郵報》發表署名文章,勾畫其戰略要領——強調美國「基於實力地位繼續領導世界」,拉攏所謂共享民主理念的盟友。

 

跟特朗普時期相比,拜登想要修復跨大西洋關係的願望很強烈(美聯社資料圖片)

表面示好、背後插刀 歐洲對美國還剩多少信任?

跟特朗普時期相比,拜登想要修復跨大西洋關係的願望很強烈。入主白宮以來,拜登政府也動作頻頻。

2月19日,拜登以視頻會議形式先後出席G7領導人會議與慕尼黑安全會議,高呼「美國回來了,跨大西洋聯盟回來了」。

美國國務卿、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等執政團隊核心成員,接連與盟國的外交安全事務官員電話互動。

歐美一度劍拔弩張的經貿關係,隨着對歐關稅戰似乎進入「休戰期」,也將成為搬上桌面的議題。

但多名專家指出,從氣候變化、網絡安全、地緣政治等多領域來講,美歐間存在的諸多老問題,拜登在有限的任期內,很難一一化解,修復美歐關係,並非是「游說」那麼簡單。

《紐約時報》6日援引歐洲官員的話稱,德國官員認為,拜登宣布將在9月11日前撤出所有駐阿富汗美軍的決定,是按照「舊模式」單方面自行做出的,並未通知所謂「盟友」,他們只能緊隨其後。

不止如此,歐洲領導人對拜登支持放棄新冠疫苗知識產權的決定,也「感到憤怒和尷尬」。因為美國的舉動同樣是在沒有告知盟友的情況下進行的。

此外,在德國與俄羅斯合作進行的「北溪2號」項目方面,儘管美國上周宣布取消對俄德相關公司和負責人的制裁,但美國兩黨議員均對拜登均對拜登的做法感到不滿,共和黨更藉機指責拜登「對俄軟弱」。

更嚴重的是「基本信任」的缺失。過去四年,歐洲人剛剛目睹了美國75年的外交政策是如何隨着像特朗普這樣的總統上台而「一夜間消失」,如今,對美國的要求,歐洲將審慎對待。

前不久,美國被踢爆利用丹麥情報部門,對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內的歐洲多國政要,進行長期監控。從斯諾登爆出「稜鏡」監聽計劃至今,美國總統已幾度易人,然而,監聽仍在繼續。

口口聲聲說要修復盟友關係,背地裏卻捅刀子,對於歐洲來說,這樣的「盟友」還值得繼續交往嗎?

拜登希望「物有所值」,他為自己的戰略貼上「標籤」。他對歐洲「不是無條件的愛,而是有利益的朋友」。《紐約時報》援引專家分析稱,歐美之間存在一系列分歧,受到美國前任政府「重創」的歐洲,傷口或無法很快癒合。

 

德國《焦點》周刊指出,「德國人和法國人對美國國際影響力的看法沒有改變」(新華網資料圖片)

「美式傲慢」令歐洲失望 歐美已劃為新舊「兩個世界」?

拜登的「兜售」計劃,會如他所願嗎?歐洲會不會全盤買單?

7日,美歐兩家智庫聯合發布的民意調查結果就給拜登「潑了冷水」。結果顯示,拜登就職以來,「德國人和法國人對美國國際影響力的看法沒有改變」。

德國《焦點》周刊8日也指出,「美歐已經回不到過去」。分析稱,拜登希望開啟新的跨大西洋關係,但是美國已經發生變化,歐洲希望獲得更多「戰略自主」的願望,愈發強烈。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認為,拜登團隊「在表面的禮貌之下,對歐洲的關切毫不在意。」而在歐洲人看來,美國這種「禮貌的傲慢」令人失望。

美國的舉動背後,仍奉行的是「美國優先」。李海東認為,美國希望從戰略層面,把歐洲拉到跟中俄等國搞戰略競爭角度的「舊世界」,而歐洲國家更傾向於從自身實際利益考慮問題,希望生活在「新世界」。

更何況,黨派政治的陰影仍籠罩着美國,就算美歐關係在當下得以推進,其成果仍有可能在未來付之東流。李海東還指出。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