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高前景弱 新來港人士少留港

● 鄭毓盛(左二)、施麗珊(左三)。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邵昕)香港近年從內地吸納的來港人士,質素愈來愈優秀,甚至已超越本地整體人口質素。浸會大學分析2001年至2016年政府人口普查數據,發現內地來港人士的學歷和收入顯著提高,最新數據顯示8.5%內地來港人士擁有碩士學歷,比整體香港人口高近一倍。新來港人士月入平均較土生土長港人低,但差距已由20年前逾四成,大幅收窄至14.5%至25.4%。然而,研究卻發現香港無法挽留這批專才,其中擁有學士以上學位的新來港男性,5年間大減一半。有人口政策專家昨日指出,香港發展前景不及內地或其地城市,尤其是高新科技行業,加上港人對新來港人士的負面標籤,進一步窒礙他們在港落地生根,建議特區政府增強配套措施,助他們快速融入。

浸會大學根據政府人口普查數據進行研究並於昨日公布結果,發現2016年內地新來港人士中,取得大專或以上學歷人數比例由2001年的5.7%提高至19.5%,其中擁有碩士學歷的比例更升至8.5%,超過全港擁有碩士學歷人口比例(4.9%),顯示內地新來港人士中,學歷愈來愈高。

同時,他們收入增幅亦明顯高過全港數字,從2001年至2016年間新來港人士個人及家庭收入增幅,分別為70.8%和45.1%。研究員根據他們學歷及年齡進行調整後,發現新來港人士雖然比土生土長港人的月入低,但兩者差距已拉近,女性由2001年相距45%,收窄至2016年的25.4%;男性也由39.3%收窄至14.5%。

他們學歷愈來愈高,甚至超過土生土長的港人,但收入卻仍有差距,以致許多高學歷內地新來港人士,在短暫停留後仍選擇離港,以1997年至2001年抵港並擁有學士以上學位的男性為例,5年間銳減一半,並有持續下降趨勢。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人口健康講座教授葉兆輝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過去在產業發展和創新上具有優勢,但隨內地近年發展蓬勃,香港的優勢被逐漸拉平,「內地把握時機正高速發展,但香港相對來講發展緩慢,不少新產業如創科業等的前景與發展空間也相對有限。兩相對比,內地與香港愈來愈相似,甚至內地在某些領域領先,對追求職業發展的內地人才的吸引力自然下降。」

社會存偏見 工作體驗差

他續說,工作體驗也是現代人才考慮立足之地的重要因素,「兩地始終存在文化與差異,對高學歷人士而言,他們有能力去選擇一個讓自己舒適的工作環境,近年香港社會運動頻發,內地人才容易出現不被接納的感覺,也會影響他們在香港的工作體驗。」

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認為,現時香港社會對內地新來港人士的歧視與偏見仍然存在,他們仍背負不少不客觀的負面標籤,例如「行為粗魯」「學歷低」等,甚至有不少本港出生者認為他們「分薄社會福利資源」「頻密申請綜援浪費公帑」等,即使是高學歷人士,仍不可避免因身份而不獲認可,對有能力跳出香港圈子的他們而言,離開成為理所當然。

她認為要想去除歧視,特區政府與官員必須帶頭建立平等價值觀,並增加文化交流活動,加深新來港和本地人的互動、互相尊重、減少摩擦,而特區政府亦可為新來港人士提供更多就業培訓以外的支援,如為女性提供託兒服務,讓其可自由外出工作等。對於內地來港人士受歧視的情況,政府應該主動回應並保護受歧視群體的利益,包括適時探討立法的可能性。

家倡做好配套助融港

研究負責人、浸會大學經濟系系主任鄭毓盛認為,香港政府在制定人力資源政策時應充分考慮內地新來港人士角色,並為其做好落地配套措施,包括家屬單程證申請等,「研究發現9歲以前赴港的兒童,45%長大後取得學士或以上學位,比13歲至15歲赴港者為多。盡早批准家屬的單程證申請,不僅助其早日與家人團聚,盡快融入本港生活,也有助於兒童獲取更高學歷,為香港創造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