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神經」不一樣的人生

《媽媽,我有一條了不起的神經!》電影海報。

(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從孩子呱呱墜地至被養育成人,父母需要付出無窮心力,如果孩子有自閉症或亞氏保加症,父母面對的壓力更加大。早在三月上映的香港製作《媽媽,我有一條了不起的神經!》是一套有關自閉症孩子的紀錄片,片中的媽媽義無反顧地照顧自己的孩子,日復日,年復年,不離不棄。

《媽媽,我有一條了不起的神經!》是小成本紀錄片,沒有多少宣傳費,獲安排在百老匯院線獨家上映。兩個月以來單靠行內及觀眾口碑,在剛過去的母親節特別加場,未來會繼續上映並增加場次。

七年追訪真實個案

該片從無聲無息到現在漸受關注,是否因《你好,李煥英》、《爸爸可否不要老》等講述親情的電影所帶來的蝴蝶效應?主流電影容易得到關注,因拍攝手法經過計算,以掌握觀眾情緒,故事起承轉合,有喜亦有悲。但出自本地的這套紀錄片,導演花了七年時間,用單機攝製每一個人物訪問和個案,由觀眾去感受他們的情緒起伏,並非如商業片般刻意帶動觀眾的神經。

不少觀眾看過《你好,李煥英》,都說要當下珍惜媽媽,不要愛得太遲。而鄭秀文也推介的《爸爸可否不要老》,影片調子沉重,讓人明白老人家腦退化後的無奈與悲傷。《媽媽,我有一條了不起的神經!》則是記錄特殊兒童個案的紀錄片,當中沒有大明星,片中出現的,張張都是真實的面孔,當中為人父母者為基層人士,各有一個自閉症或亞氏保加症的子女,因經濟能力以及社會對這類孩子的支援不足,父母的眼淚只在心裏流。

冀患者被接納欣賞

2013年起,導演及監製蕭惠雄與一班懷着赤子之心的大學教授、講師及資訊科技界人士等留意到,其實自閉症小朋友擁有一些不一樣的天賦,於是決定用簡單拍攝工具,拍下這套新寫實主義的文化尋覓紀錄片。蕭惠雄表示,故事圍繞一位老師、兩位院長、三位義工、四位校長、五位家長、六位學生及七位有心人,透過該片由三月起公映、交流、分享以及舉辦工作坊等,希望自閉症孩子會更被接納與欣賞。

蕭惠雄又言,該片用了七年時間尋訪有另類能力及特殊需要的學生,錄下他們的成長過程,過程中發覺他們有不同的長處,希望藉該片對家長們、主流學校以及社會大眾有所啟發,這一群孩子絕對應該得到平等對待。香港是一個現代化城市,可是對於特殊兒童的支援仍落後於其他先進地區。單是向學生發放正確資訊已大大不足,導致特殊兒童在主流學校遭到歧視及排斥。一條「了不起的神經」意指每位自閉症或亞氏保加症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樣的孩子同樣可以發光發亮。

音樂天賦得以發揮

紀錄片的真實個案中,76歲的陳女士有一位自閉症的兒子,但她樂觀面對。陳女士笑說:「我個人幾樂觀,囝囝兩歲時被診斷出有自閉症,當時個心有一點不舒服,但慢慢就接受了。」另一位媽媽哭着說:「如果社會畀他們(自閉症兒童)融入一些,他們的問題會否輕一些?」

片中一位家長發現女兒有音樂天賦,於是悉心栽培,女兒竟成功考到演奏級,媽媽打趣說:「無得可再更進一步了。」也有一位自閉症女學生被鋼琴老師發掘其「了不起的神經」,亦是音樂,老師說:「教她彈一首《香江花月夜》,我只教了她一次,她連樂譜也識看了。」又有兩位父親以茶餐廳吃東西形容這些兒童:「正常的人都可以選擇吃不同食物,點解他們不可以選擇自己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