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憶香港水荒 「沒有內地供水 香港就沒有今天」

周坤老人回憶當年香港水荒。(大公報記者 郭奕怡 攝)

(大公報記者 郭奕怡)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經歷百年未遇的旱災,數百萬居民生活難以為繼。1963年,港英政府通過香港中華總商會和香港九龍工聯會向內地求援,中央及時伸出援手,投入數以萬計的人力,建成了東深供水工程,保障了香港的用水。今年91歲的周坤,是香港工聯會的會員,他是香港旱災的經歷者,也是東深供水工程建設的見證者。近日,周坤接受大公報的採訪,回憶起當年的點點滴滴。

周坤年輕時曾在香港喉業工會擔任書記和五金工會擔任主席,他還記得旱災時工人生活的困難,「沒有水,自然沒有人裝水喉,喉業工人掙不到錢,只能靠吃麵包度日。五金業稍微好一點,但是總體屬於癱瘓狀態。」

除了無法工作,缺水讓居民的日常生活也難以為繼,「剛開始港英一天開幾個小時水,後來實在沒水了,變成了四日來水,一次來四個小時,你那四個小時接不到水,接下來四天就沒水了,很慘。」周坤回憶,當時住進新建樓房的居民因為接通了水喉,在供水時間可以有微弱的水流,那些還住在木屋和山上的居民,就必須去街邊水喉擔水,但是一家老小依然得將每一滴水用到盡。「為了省水,當時大家都不敢沖涼,只能擦擦身,連毛巾裏的水都要擰下來囤起來,去沖廁所或者擦地,洗完菜的水也得留下來燒開再利用,我家兩個小孩,也跟着一起捱日子。」

實情是有錢也買不到水

周坤回憶道,因為沒水,當時香港的建築業飲食業紡織業全部停擺,整個社會人心惶惶。1963年5月,萬般無奈的港英政府通過香港中華總商會和香港九龍工聯會向內地求援。同年,經周恩來總理特批,中央財政撥款3800萬人民幣建設東江水供港工程。1964年2月,工程正式動工,1964年4月,香港代表和廣東省代表簽下供水合約,同意自1965年起東江水開始供港,每年150億加侖。「知道這個消息時,我們都很興奮,當時內地經濟也很困難,我們不少工友都要寄錢寄物回內地,總理給了這麼多錢幫助香港,也是很不容易。」周坤還記得大家一起去參觀建設中的深圳水庫,「當時山頭上有很多香港人,大家都很激動,東深供水工程僅僅花了11個月就完成,我想那些工人正是把我們香港人看做一家人,才會那麼快」。

1965年3月1日,東江水正式來港,就算過去那麼多年,周坤談起此事依然充滿感激:「香港70年代的發展並不是港英促成的,而是祖國,要不是內地供水,香港就死了。很多香港人覺得是自己花錢買的東江水,實際上當時的情況,有錢都買不到水。現在的年輕人一出生就習慣了24小時供水,不覺得有什麼,但在當時內地真的解決了我們的生存問題。年輕人沒有經歷過我們那種生活,所以也體會不到祖國改善香港人生存的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