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國油畫藝術名家首聯展 照見問道尋源西行步履

鍾涵《江水與石頭的書(白鶴梁)》,木板上布底油畫並用多種材料 ,190x130cm ,2004年作

(香港文匯報記者 茅建興)西方油畫由文藝復興開始已幾百年,回溯油畫源頭藝術魅力的「問道尋源—留學比利時五人油畫展」日前在杭州的全山石藝術中心拉開帷幕,展覽是內地首個大規模、高規格,以留學比利時五畫家學習借鑒歐洲油畫本體語言的角度,進行學脈梳理的油畫作品展,薈萃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兩批留學比利時的吳作人、沙耆、鍾涵、趙友萍、胡振宇五位畫家150多幅油畫和素描作品。

本次展覽由中國油畫學會、浙江省博物館、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北京靳尚誼藝術基金會主辦,比利時駐上海總領事顏博諾,匈牙利駐上海領事辛莉薇,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央美院原院長靳尚誼,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馮遠,中國油畫學會名譽主席、原國家畫院油畫院院長詹建俊,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油畫學會主席許江,中國油畫家學會副主席張祖英,中國油畫家學會秘書長雷波,國際藝術史學會主席、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朱青生等嘉賓出席了開幕式。

靳尚誼在開幕式上表示,全山石藝術中心舉辦「問道尋源—留學比利時五人油畫展」具有特殊的意義。他指出,油畫起源於文藝復興,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到了十七世紀,比利時、荷蘭地區擺脫了傳統壁畫的形式,向油畫本體語言轉換,反映現實生活,表現真實的造型和色彩,體現了油畫語言的特殊魅力。而中國油畫界有一種現象就是忽略寫生,甚至在寫生時,也拍個照片,照照片畫,這是因為畫家不知道油畫的魅力所在,它的造型和色彩語言的特點。所以舉辦這個展覽具有現實意義。

許江在致辭中表達了比利時現實主義油畫對中國至深至遠的影響,以及這個展覽對中國油畫的啟迪意義。「展覽既讓我們看到指向同一的藝術道路,又讓我們看到不同風格的語言。留學比利時五畫家,負笈遠遊,尋找源頭,從活水處汲取滋養,通過自己的咀嚼與消化,將西方的經典展示給大家;經過一絲不苟的摹寫和努力,教學和傳播,拉近中國油畫與西方油畫的距離,在我們的心中注入油畫所特有的人文藝術情感、滋味與深度。」

九十高齡的鍾涵代表參展畫家,暢談了留學比利時學習油畫的心得和感悟。「1980年和1983年,我兩度赴比利時留學和訪問。出國之前,我去找吳作人先生聽取他的意見。吳先生說到西方去學油畫,在學校裏可能學不到什麼東西,恐怕要到博物館去臨摹畫比較好。我在博物館臨摹了恩索爾、莫迪利阿尼、魯本斯、維亞爾等畫家的作品。通過兩次赴比留學,我感悟到人類命運的共同體最終是人類文化的共同體,我們要學到西方油畫的語言和真諦,再熔鑄進本民族的生活,才能創造出人類共享的藝術。」

參展畫家原中國美院油畫系主任胡振宇感慨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拿獎學金到比利時根特皇家美術學院學習,尼德蘭畫派在美術史中舉足輕重,舉辦這次展覽,就是為了讓年輕一代梳理這個重要傳統。「油畫不是我們平時所想像的,是有傳統的,是有油畫本體語言的,是有一套調色技術的,和當代很多油畫不一樣。現在很多年輕人不知道這個傳統。」

已屆九十高齡的著名油畫家全山石,他稱自己為「九零後」,身體力行推出了此次展覽,他希望通過該展覽,開展對五位畫家的研究,讓人們進一步關注這一油畫流派及其對中國油畫的啟示。在當今藝術多元化的時代裏,這一流派的油畫會使中國油畫更加豐富多彩。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州文化出現了對傳統的否定。西方各國的現代派藝術營壘迭起。然而在比利時,寫實的傳統和寫實方法依然長盛不衰。正因如此,當年徐悲鴻先生就推薦吳作人、沙耆、張充仁、呂霞光、李瑞年等一批中國留學生到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學習。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又派了鍾涵、趙友萍、胡振宇等畫家繼續到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考察進修。他們帶回來比利時寫實繪畫的新經驗,回國後在藝術實踐和油畫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當代中國理解西方油畫語言,給予了視覺直觀的例證。

展覽期間還舉行了《藝術傳統與藝術語言》的學術研討會,推出了探討油畫本體語言研究的《油畫研究》文集。展覽將持續至6月24日。

吳作人

1908年出生於蘇州。1930年赴歐洲學習,先入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後考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師從巴斯蒂昂(A·Bastien)院長畫室學習。入學第二年在全院油畫大會考中獲得金獎和桂冠生榮譽。1935年回國,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抗戰期間隨校西遷重慶。1938年率「戰地寫生團」赴前方作畫。1943年赴陝、甘、青地區寫生,臨摹敦煌壁畫。1944年赴康藏高原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寫生。曾任中央美院院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主席等職。1984年法國政府和文化部授予「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勳章」。1988年比利時王國授予「王冠級榮譽勳章」。

沙耆

1914年出生於寧波。早年在上海昌明藝專、上海美專、杭州藝專和中央大學藝術系習畫九載。1937年由徐悲鴻介紹赴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深造。師從巴斯蒂昂(A·Bastien)院長畫室學習。對傳統油畫進行系統研究,獲得「優秀美術金獎」,並與畢加索等歐洲著名現代派畫家共同舉辦展覽。1946年回國,徐悲鴻即聘他為北京藝專教授,由於精神疾病纏身,未能上任,長期蟄居故鄉。1980年後創作了不少具有象徵、寓意、表現性作品,曾在京、滬、杭舉辦個人畫展。

鍾涵

1929年出生於江西萍鄉。1945—1948年就讀於清華大學建築系,1955—1959年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1963年畢業於中央美院油畫研究班,1980年赴比利時安特衛普皇家美術學院進修。1984年為根特大學訪問學者,1994年被選為比利時皇家科學文學藝術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在油畫研究上追求藝術社會性和堅持油畫本體語言的探索,獨樹一幟。同時,文史修養極深,洞悉古今中外美術發展的規律與文化特徵,是一位突出的學者型藝術家。

趙友萍

1932年出生於黑龍江依蘭。1949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師從徐悲鴻、吳作人等名師。1952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5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留校任教,並參加研究生班學習,1955年畢業後一直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近四十個春秋。1983年赴比利時安特衛普皇家美術學院進修,並訪問歐美十國。歸國後任中央美院油畫系第二工作室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美術學院教授。她是新中國美術界女油畫家突出代表之一。

胡振宇

1940年出生於浙江寧波。自幼酷愛美術。1956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附中,1964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1978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班學習,1983年選派赴比利時根特皇家美術學院學習。曾在比利時根特、布魯日、安特衛普和德國巴特薩朱弗倫舉辦個展。1986年回國後一直任教於浙江美術學院(即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曾任該系主任。作品在美國、日本、意大利、比利時等國展覽。1993年獲文化部「優秀藝術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