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的中國倖存者:長達百年的傲慢與偏見

這部追溯到百年前的泰坦尼克號生還的六名中國倖存者的紀錄片近期在中國上映,曾被西方媒體污名化的歷史被揭開。

當時,這6位中國的倖存者並沒有像其他倖存者那樣被報道。

在報道中有不少抨擊中國倖存者的言論。還有報道稱,沒人知道這些中國佬從哪裏冒出來的,也不知道他們怎麼上了救生船。

他們只是人們眼中工作低賤的鍋爐工人,還被認為散下辮子假扮成女人才得以獲救。

百年來,西方國家對中國污名化,無視中國人權卻從未改變。

「黃禍」論時代——殖民擴張下的傲慢與偏見

隨着近代化的開始,抓住了工業化機遇的西方列強在國力蒸蒸日上的同時,為開闢新的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也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在非洲,他們大肆攫取那片古老大陸上的豐富資源,一方面又以強迫的手段把黑人納入奴隸貿易的骯髒產業,讓他們充當廉價勞動力在皮鞭下從事沉重的體力勞動。

而在世界的東方,亞洲諸國在經歷了封建時代最後一次輝煌後,各種社會危機接連爆發,社會運轉低效,吏治黑暗腐朽,科學技術發展更是遠遠落後於世界——這時的亞洲和中國,與當年馬可波羅筆下那個「遍地黃金」的形象早已相差甚遠。

所以,當日薄西山的亞洲王朝遇上侵略勢頭正盛的歐美殖民者,結果可想而知。或許是早年間亞洲留在西方人心目中富強開放的印象徹底崩塌,或許是懷着同歧視黑人類似的「征服者心態」,當時的西方社會便開始滋生出一套針對亞洲黃種人的歧視話術——「黃禍」論。所謂「黃禍」論,顧名思義即視來自亞洲的黃種人為集愚蠢、醜陋、奸詐於一身的,威脅西方社會發展的「災禍」,作為亞洲最大國家的中國自然首當其衝。

因此在「黃禍」論蔓延的過程中,伴隨着的是歐美一波又一波排華、仇華浪潮,後期甚至演化為一些西方國家領導層的意志——譬如1882年美國頒布第一套排華法案宣布絕對禁止華工入境10年,而德皇威廉二世甚至在1895年公然提出了「黃禍」的說法。

在當時歐美的文藝作品中,包含對黃種人尤其是中國的歧視內容也絕非孤例——譬如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在1904年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目就直接定為《黃禍》;在1908和1910年他又創作了《中國佬》以及《空前絕後的入侵》兩部小說,均是把中國人置於邪惡的反派形象上,而其他多部作品也都不同程度體現了對中國的醜化和敵視。

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更是在1873年出版的《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中認為中國是「來自東方的巨大危險」,為此他還曾上書沙皇建議「着手征服東方」。

而知名度最高的應屬英國作家薩克斯·羅默筆下的傅滿洲,這是一個帶着鮮明中國元素的邪惡反派,身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天才卻陰險狡詐無惡不作。觀其形象,傅滿洲臉頰精瘦嘴唇單薄,有一雙細長的眼睛,留着同樣細長的鬍鬚,頭頂日常所戴類似清代官帽——這客觀上確實代表了當時相當一部分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隨後,傅滿洲的形象被美國人搬上了電影銀幕,甚至被漫威「借鑒消化吸收」,為其打造華人反派「滿大人」提供樣板。

而時至今日,我們仍然看到傅滿洲背後所蘊含的西方對中國人形象上的偏見在各處存在。

你的「人文主義」不是我的——美國華工的悲慘遭遇

如果對世界近代史稍有了解會知道,西方近代化過程中在社會科學領域的一個重要貢獻是通過思想啟蒙開闢了現代人文主義的理論體系,但也是在近代化過程中,他們所說的人文主義也並沒有惠及所有人,更不會惠及被他們侵略和奴役的那些人——比如美洲原住民,比如非洲黑人,自然也包括來自中國的華工。與「人文主義」正相反,他們面臨的是殘酷的迫害,血腥的殺戮。

1885年9月2日,距美第一部排華法案頒布3年左右,美國懷俄明州石泉城就爆發了一場針對於華工的大屠殺,事件起因為白人付給華人礦工較低工資而引發勞動爭議。屠殺結束時,至少有18名華人礦工死亡,另有15名華人礦工受傷。暴徒燒毀75處華人住宅,造成約15萬美元的財產損失。

華工一般指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因家境貧寒或無法在國內維持生活,故被招聘甚至被拐騙到海外成為廉價勞動力的中國人。一無所有的華工們身處異國他鄉,加之清政府落後軟弱無法為其提供保護,生活狀況可想而知,身處美國的華工自然也不例外——他們中的很多人與黑奴類似,都是以極低的身價被賣上貨船,而後漂洋過海前去大洋彼岸,在微薄的薪水下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還要從工資中扣除欠下的船票錢——就像泰坦尼克號上倖存的那六名中國人,年齡最大的37歲,最小的只有24歲,他們是被雇傭的鍋爐工,有的人為了省錢3人共用一張三等艙船票,去紐約討生活,災難發生時,住在最簡陋艙室裏的他們並沒有優先疏散的權利,甚至有兩人在疏散過程中被活活踩死。

到達工作地點的華工在勞動權益方面也沒有任何保障——不少華工到美國時正逢該國「淘金熱」與「西部拓荒」,美國修建從東到西、橫貫美國全境的中央太平洋鐵路時,因工程險阻,勞工短缺,曾同中國簽訂招募華工的條約。數以萬計的華工在築路中犧牲了生命,可是在這條對美國經濟發展具有劃時代作用的鐵路建成後,慶祝通車典禮,卻不讓華工參加﹐並把他們全部解僱。事隔不久,由於遭到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襲擊,美國各地出現勞動力過剩,排華活動亦更加熾烈,屠殺、焚掠、毆辱和驅趕華工的慘案達二百餘起,石泉城屠殺不過是其中之一。

諾萊特華工墓是歐洲最大的華工墓園,安葬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遇難的842名華工。

一戰時期,有數以十萬計的華工被徵召,服務於以美英法為首的協約國陣營,直至戰爭結束,西線仍有約14萬中國勞工繼續留下清理戰場、掩埋屍骨。他們付出了巨大的艱辛,其中更有相當一部分永遠沉睡在了異國的土地上,以至於在歐洲華工墓地多達十幾處。

然而即便如此,在巴黎和會上以美英法為首的列強還是容許日本繼承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華工在戰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他們眼中並不能為當時的中國爭取絲毫權益。

互聯網是有記憶的,近年辱華或攻擊中國人的例子數不勝數。

壞新聞先想到中國人?

2019年,英國警方在埃塞克斯郡一個工業園區的集裝箱貨車裏發現了39具屍體。當時多家媒體的報道都是稱遇難者為中國公民。甚至有些媒體提前就定義遇難者是非法偷渡。

後來警方的通告中證實受害者都是越南國籍。但是在報道中重筆凸顯中國人、中國公民、偷渡客。

為亞裔畫像 視種族歧為娛樂項目

2021年4月,一名法國奢侈品牌的策劃人和音樂人Michel Gaubert將一段視頻發到了網上後受到了多名時尚圈人士的批評。

在視頻中,Michel Gaubert和一群時尚界的朋友開Party,他們開Party的道具卻是充滿着種族歧視的元素。不僅如此,視頻的背景音樂還放着「武漢女孩」(《Wuhan gril》)的音樂,公然將新冠病毒污名化。

病毒污名 種族歧視者將矛頭指向留學生

疫情爆發時,在英國的留學生與同伴因戴口罩,在街頭遭遇幾名當地青少年挑釁,被辱罵是「中國病毒」。在澳洲悉尼地鐵上,因為戴口罩被白人婦女辱罵。留學生被不明身份的男子毆打,在街頭中國的一位女孩被吐口水、扯頭髮,甚至這些帶着種族歧視偏見的人燒毀華人的車。

百年,從未變過的歧視。如今,中國不再是任人欺負的中國。

美國交通部長皮特·布蒂吉格談到基建時直言,不滿被中國超越,認為美國人應該總是擁有最好的。

西方的傲慢與偏見起源於他們殖民擴張時的野蠻,現今依舊以「黃禍」論傍身來尋找昔日的征服感,已是逆時代之流。

文|紅色土勃薯、一今

圖|新華社、中新社、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