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盈信念之力 放射理想之光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

《覺醒年代》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國歷史發展和中國政治文明發展的基本邏輯,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必然。

文/姜超

電視劇《覺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了覺醒年代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為基本敘事線,以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經歷為輔助線,藝術地再現了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一群熱血青年演繹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

我認為,這部劇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國歷史發展和中國政治文明發展的基本邏輯,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必然,深刻揭示了中國人民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開創了電視藝術展示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標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進入近代以後,「面對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機和民族危機,無數仁人志士為改變中國前途命運,開始探尋新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嘗試了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各種制度模式,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只有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才找到了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正確道路。」

《覺醒年代》自覺地以電視藝術的審美形式,對這段歷史進程作出了生動鮮活而又深刻鮮明的詮釋表達,而且這種表達是藝術化的、審美化的,是通過情節、人物和影像自然而然地體現出來的,而不是講出來的、喊出來的,擺脫了刻板教條、避免了簡單生硬。藝術的感染感召永遠比歷史的論證闡述更真實徹骨、更富有力量。這種兼具思想風潮、歷史大潮、文化主潮的審美藝術表達,讓我們在情感上、理智上對近代以來中國的基本國情、道路探索和歷史選擇有了全面準確、客觀理性的認識,從而更加有助於堅定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堅定信心呈現光明前景

通觀這部電視劇,從陳獨秀等一批知識分子覺醒,籌辦《新青年》雜誌,鼓吹新思想,到新文化運動的勃興,五四運動的發生,青年學子覺醒,再到十月革命的勝利,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群眾運動的興起,工人階級覺醒,最後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從當時中國走哪條路的迷茫、困惑、失望、挫敗,到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清晰、堅定、充滿希望、信心百倍,這一切都通過時代背景的徐徐展開。歷史氛圍的逼真營造,歷史人物的縱橫活動,歷史事件的集中展示以及思想理論的充分交鋒,娓娓道來、不疾不徐、從容有致,以審美的創造呈現在觀眾面前,引發人們思想和靈魂最深處的震顫。

由這部劇出發,我更在思考:學習歷史、研究歷史、重溫歷史,到底是為了什麼?

哲學是人類的智慧之學,歷史是前人的實踐和智慧之書,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土壤。我們回望歷史,就是要在當下,創造性地回答好「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走向何方?」這個終極之問!

我們進行文藝創作等審美創造,就是將前人積累的各種科學文化知識,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思想與智慧,經歷的成功經驗,走過的失敗教訓,形象化、藝術化地呈現出來,以獨具匠心的美學表達作用於人的情感和心靈,讓觀眾在審美的愉悅振奮、觸動反省的感性活動中,獲得對歷史理性、歷史哲學認識的昇華。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交匯點,站在開啟現代化國家建設新征程的起點,我們要放大歷史的眼光、放寬歷史的視野,從五千年中華民族感天動地的發展史,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改天換地的革命史、翻天覆地的改革史,由此推及將來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復興時刻,藝術地呈現我們一路走來的歷史邏輯和歷史必然,藝術地呈現我們一直走下去的堅定信心和光明前景,讓人們在思想上、精神上更加主動、更加健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