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大開講|盂蘭勝會派大米 潮人祭祖悼同鄉
文/陳蒨教授
農曆七月俗稱鬼節,本港的潮州人、海陸豐人和廣府人會在各區的公共空間舉辦形式各異的宗教活動,以道教儀式進行的多稱為中元慶典,以佛教形式舉行的稱為盂蘭法會,也不乏以佛道混雜的模式出現的。這個節日源於佛經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知悉母親死後因為生前做了惡事在地獄飽受煎熬,於是用盂蘭盆盛百味五果,供養十方大德僧侶,成功讓母親脫離苦海。
本港最早的盂蘭勝會是由移居來港的潮籍苦力發起的。苦力時有意外身亡及因病去世,於是同鄉工友發起募捐,舉辦鄉下也有的盂蘭勝會,拜祭祖先,超度不幸客死異鄉的鄉里工友,以及在戰爭、交通意外、風災和火災中不幸遇難的人士,藉此撫平心裡的哀痛與創傷。儀式結束之後還會給大眾派發慈善物品, 蘊含着豐富的宗教、慈善和孝道的意義。
在早年的香港,盂蘭節是重要的節日。隨着社會的世俗化,盂蘭節日漸式微。2009年潮籍人士舉辦的潮籍盂蘭勝會因其歷史淵源、節日獨特性、廣泛性、公眾支持度,以及瀕危的狀況被政府認可為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得到中央政府認可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天,每逢農曆七月,全港不同社區組織在公共空間舉辦的潮籍盂蘭勝會超過五十場,場內臨時搭建數個棚架,供奉着潮籍的神明、先人和孤魂,有經師以潮語誦經、潮劇娛神等。規模因人力、財力和社區環境而有所不同。最熱鬧的是派米給公眾的活動。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會派贈藥油、水桶、雨傘、衣物之類等物品。2005年,一位老婦因排隊領米時發生意外死亡,隨後政府規定每人只可領取一公斤大米。不少盂蘭組織會把募捐到的米送給不同的慈善組織和有需要的人士,粉嶺的盂蘭勝會組織在2015年的時候總共派發超過18噸米給公眾。
相信大家對香港的潮籍盂蘭勝會了解不少,下期仁大開講開出另一話題,跟你解說商業、法治及調解。
(作者為英國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現任香港樹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暨協理學術副校長(大學研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