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文化根源 育家國情懷

(大公報記者 黃仰鵬、何花、盧靜怡)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是愛國精神的體現。近年,不少港青到內地發展後,有更多渠道和平台去了解中華文化,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根與源:他們有時定期相聚圍屋,研讀優秀傳統古籍,有時在非遺文化基地以書畫會友,提升素養。有受訪者表示,香港青年生於中西方文化薈萃的國際大都市,既背靠祖國,又要面向全世界,只有增強了解中華文化,才能使自己更有自信。

香港龍崗青年總會主席郭曉星相信,通過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弘揚與創新,可以提升自身氣質和修養,亦能增強香港青年的歷史責任意識。

郭曉星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到深圳創業已近十年。在深圳工作生活的時間,除了經營公司業務之外,他還加入青年社團工作,致力於推動兩地青年文化交流。「以前在香港讀書的時候,對中華五千年文化和歷史就十分感興趣,如今身在內地,有了更多平台和機會去了解和學習。」郭曉星認為,香港青年生於中西方文化薈萃的國際大都市,既背靠祖國,又要面向全世界,只有增強了解中華文化,才能使自己更有自信。「只有關切國家發展,對國家有情感才能做大事。」

用心融入 體驗神州發展脈搏

過去一年多,很多港青因疫情原因未能赴港與親人團聚,郭曉星亦是其中一員。雖與家人分隔,但在他看來,長居深圳,用心融入內地城市,才能感受到內地發展的脈搏,加深了解國家的歷史和文化。

「優秀的中華文化對香港青少年的薰陶並引起他們的興趣,將會對香港社會及一代人的涵養有深刻的影響。」郭曉星表示,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一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典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根基,它可以為國人的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和支持。

郭曉星告訴大公報,為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他所在的香港龍崗青年總會每月都會定期組織香港青年了解和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當中包括舉辦中華典籍讀書會、毛筆字書及書畫等活動,地點就在深圳龍崗的一間百年老瓦房圍屋內的非遺文化傳習基地。

近日,郭曉星帶領社團裏的港青參觀百年圍屋,並進行中華書法文化交流體驗活動。郭曉星說,此次中華書法文化交流意義非凡,希望今後能組織更多相關中華典籍文化交流活動,讓香港青年能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根與源。

鑒古觀時勢:認識國家歷史 融入發展大局

港青在河南一武校跟小師父學習少林功夫(大公報記者攝)

居深港青長期生活在內地,深度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時,他們也熟悉西方文化和香港本地教育現狀。採訪中,港青們認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有助於港人順利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目前的教育中應該加大對中華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教育力度。

「我個人是很認可中國文化的。尤其是一些古人流傳下來的理念,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理念是有大智慧的,能夠指引年輕人的發展。」港青潘智豪表示,香港回歸後一直沿用西方的教育和文化,在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方面仍有待加強。

對於中華文化認同,90後港青邵燕寧也深有感觸。她向大公報記者強調,每個港人心底都應該有一定基礎的中國文化。香港教育中也應該多增加一些中華文化教育,讓青年加強對國家的認識、明白國家的歷史及將來的發展。

中華文化中愛國教育也是根深蒂固。邵燕寧強調,「我很贊成愛國者治港,大家都擁有同一個理念,都是為國家好、愛國家,從而便會作出以國家為先的有利政策。但必須由一些有能力的愛國者來治港,必須把每一個愛國者放在適合的位置及崗位,才能讓中央對我們增加信心。」 

飲水當思源:賞古樂穿漢服 走訪名勝古蹟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港青曾樂怡告訴大公報,年輕人正確的國家觀和歷史觀需要從小培育。她曾多次參加香港和內地的青年交流活動,在走訪祖國名勝古蹟後感慨良多。「尤其是在廣東走訪參觀的時候,看到廣東與香港相似的文化,大家都是同聲同氣,讓我覺得很親切。而真正了解到香港和內地的文化同根之後,我們年輕人自然會懂得飲水思源。」

「我覺得只有了解自己的民族,社會以及這個國家的歷史,才能知道自己的位置所在。」作為一名香港年輕人,曾樂怡發現身邊不少香港同齡人只着眼於自己接觸的三代人,沒有從歷史縱深角度去看問題,為此更容易在文化認同方面迷失。她希望未來香港青年可以有更多到內地交流的機會,也可趁着假期多到訪內地歷史文化古蹟,逐漸培養起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興趣,產生更深層次的文化認同。

「現在內地古風音樂、漢服文化開始傳到香港,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我身邊不少年輕人也是從漢服『入圈』,開始了解我國傳統文化。」曾樂怡表示,在文化認同感培育方面,還可多增加香港和內地年輕人線上交流渠道:「如果港青能更多參與內地的網絡討論,雙方多溝通自然了解就越深,會更有彼此是一家人的熟悉感。」

潤物細無聲:提升民族情懷 文化創作做起

「培養香港年輕人的家國情懷和文化認同,可以文化作品做起。」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美亞娛樂資訊集團有限公司主席李國興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建議發揮香港的區域、技術、人才和資本優勢,在將軍澳數據中心區塊建設中華文化數字傳播平台,立足香港,輻射亞太,面向歐美,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人心回歸。

為了培育香港青年的家國情懷,李國興還建議,分批組織香港中小學生到內地深度參訪,納入通識課,探索學分制;分門別類安排文化之旅、科技之旅、建築之旅,精細安排、精準發力,豐富「STEAM」課程內容;多管齊下,綜合施策,不斷加強中華文化供給,提升青少年文化素養和民族情懷。

李國興指出,就香港本身而言,從近幾年出現大規模非法黑暴行動,關鍵是文化出了問題,「戀殖現象」和「本土思潮」長期存在而且未能有效遏制。「我們要大力促進香港與內地在文化上互學互鑒、交融發展,特別是用中華文化浸潤青少年,提高香港居民特別是青年對祖國的向心力。」

實踐出真知:中醫藥共傳承 深厚歷史積澱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這番話引起廣泛熱議。

對於「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全國人大代表、廣東藥科大學校長郭姣深有體會。她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嶺南中醫藥的發源地,可以透過在粵港澳三地具有深厚歷史積澱和廣泛群眾基礎的中醫藥文化為載體,開展港澳青少年國民教育,增進港澳青少年多方位、多層次的文化認同,繼而增強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為爭取青年人心回歸,必須增進香港青年對國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郭姣今年帶來建議,要講好中醫藥故事,通過容易為青少年接受的傳播渠道,引導港澳青少年認識中醫藥,進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認識中華文明、感受中國人民數千年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勤勞、智慧,提升港澳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讓港澳青年透過實踐體驗獲取直接感受,通過這種體驗感受,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明確『我們是中國人』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