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勁:建議大灣區突破行政區劃限制 加強創新合作

全國政協委員、雪松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勁(受訪者供圖)

(大文新聞網記者 盧靜怡)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開幕。政府工作報告連續第五年提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引來廣東代表委員的熱議。全國政協委員、雪松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勁就特別關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入全球創新體系的話題。他認為,大灣區具有經濟規模龐大、產業體系完備、創新主體集聚、科研資源豐富、環境開放包容等優勢,有條件、有能力更有必要先行先試,率先探索,打造引領核心技術突破的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助力我國在關鍵核心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領域實現彎道超車、換道超車。

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要素正不斷集聚,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然而,作為全國創新高地,大灣區仍存在不少短板。張勁指出,大灣區產業創新、技術創新較強,但基礎研發和原始創新弱。張勁表示,大灣區產業水準亟待提升,創新成果轉化機制缺乏。「創新與產業升級呈現顯著的正相關,當產業發展到中高端水準,才能讓創新成果有用武之地,也會反過來通過市場機制激發更多創新投入。」

張勁坦言,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整體水準仍以中低端為主,缺乏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轉化平台,創新成果轉化分享機制的探索建設不夠突出,對國際前沿的創新成果或創新技術的吸引力不強,難以形成「創新-應用-產業升級-再創新」的正向循環。此外,大灣區產業鏈關鍵環節無法實現自主可控;大灣區還存在國際化創新人才、資本等要素集聚不足。

建議大灣區突破行政區劃限制 高標準開放型創新

為此,張勁建議大灣區突破行政區劃限制,建設高標準開放型創新高地。他建議,以粵港澳大灣區為試點,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突破行政區劃的開放型高標準創新市場,依託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基礎研究的國際開放新機制,參照國外成功經驗,建立投入與收益相一致的創新成果利益分享機制。

「鼓勵企業和機構走出去,主動融入全球創新體系。」張勁建議,鼓勵更多在細分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與海外企業、機構和高校進行深度合作,圍繞產業鏈拓展創新鏈、增值價值鏈,打造優勢領域「長板」,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準。

此外,張勁還建議聯合粵港澳三地,組建具有全球水準的智庫平台。他提出,智庫專門研究全球創新前沿和新興產業發展方向,同時深度參與創新研發、新興產業政策制定,並全流程跟蹤政策實施效果;就具體行業發展乃至創新型項目、平台、機構、團隊的落地以及配套支撐,提出專業意見。此外,他建議推進粵瓊深度創新合作,打造國際創新要素集聚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貿港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