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主席精闢闡述「協商民主」核心要義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政協開幕會上,認真聆聽汪洋主席的報告。

文|屠海鳴

昨日下午3時,人民大會堂。雄壯的國歌響起,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隆重開幕,汪洋主席作常委會工作報告。

汪洋主席從六個方面回顧總結2020年工作,他說,廣大委員在特殊年份書寫了特殊的「委員作業」。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汪洋主席從四個方面對政協工作安排部署。他指出,提高協商能力是擔當履職最為緊迫的課題。

「協商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特有的民主方式之一,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認可、借鑒。汪洋主席對「協商民主」的精闢闡釋,在港區委員中引起強烈反響。聆聽報告,聚焦香港,港區政協委員心頭難以平靜。開幕式一結束,大家紛紛交流看法,從「協商民主」中汲取落實「一國兩制」的智慧、信心和力量。

凝聚共識是香港的當務之急

汪洋主席講到一組數據:過去一年,全國政協舉辦重要協商活動23次,組織視察考察調研80項,全國政協黨組成員邀請黨外委員談心300人次,舉行重點關切問題情況通報會10場,舉行重大專項工作委員宣講活動14場,播出「委員講堂」12期,相關節目和新聞瀏覽量2億人次。

一個社會有沒有凝聚力?取決於社會各階層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協商就是凝聚共識。港區委員普遍認為,眼下,香港最缺的是共識,這也是「香港之亂」的根源所在。在駐地,許多港區委員自發進行了討論。筆者提出,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匯點,文化多元,生活多彩,人們的利益訴求多樣,這是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特色;但不能因多元、多彩、多樣而成為「一盤散沙」;在堅守「一國」底線、堅守法治底線上必須凝聚共識;在團結抗疫、紓解民困、發展經濟上必須凝聚共識。

培育「協商文化」才能彌合裂痕

江達可委員說,香港社會之所以凝聚共識難,「去殖民化」不力、基本法宣傳教育不到位、國家安全長期不設防,這些都是重要原因,現在,需要推動「二次回歸」。朱銘泉委員說,相比於內地,香港社會缺少協商溝通機制,香港應該學習借鑒內地的好做法,遇到大事,特區政府應提前向市民宣講、解釋,並與社會各界協商、溝通,共識越多,摩擦越小,依法施政的效果越好。周春玲委員說,香港社會近年來撕裂程度嚴重,與外國勢力干預香港事務密切相關,國安法實施後,外國勢力有所收斂,但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要頂住外部壓力,築牢安全底線。

汪洋主席在部署今年政協工作時講到:以服務「十四五」規劃實施為主線,增強協商建言實效。他說,要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等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進行專題協商。綜合運用雙周協商座談會、提案辦理協商、網絡議政、遠程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等形式,緊扣加快啟動新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重要問題積極建言獻策。制定民主監督工作計劃,重點圍繞「十四五」規劃實施中的重大問題開展協商式監督。

協商的途徑有多廣,「協商民主」的實效就有多好。人民政協如此豐富的協商形式,令港區委員們深受觸動。大家認為,「協商民主」植根於「協商文化」之上,香港最需要培育「協商文化」。「協商文化」的核心內涵是「有事好商量」,「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辦」。筆者認為,「協商文化」也是中國「和文化」的一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協和萬邦」,這些都是「和文化」內涵。培育「協商文化」,香港要從中華文化中汲取智慧。

提升協商能力是委員的「必修課」

吳換炎委員講到,在經歷了幾年的政治運動後,香港要彌合裂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弘揚「和文化」、培育「協商文化」入手,追根溯源,固本培元,不失為良策。朱李月華委員說,「和文化」「協商文化」的底蘊有多深厚,社會穩定的根基就有多深厚。如果每個社會成員的心中都有一顆和諧的種子,大家遇事往一起想,少一些對抗思維,多一些協商意識,就能多提建設性意見,最終把事情辦好,令全社會受益。

汪洋主席講到,廣大政協委員要按照「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守紀律、講規矩、重品行」的要求,知責於心、擔責於身、履責於行,更好把報國之志、為民之心和履職之能結合起來,在新征程上展現政協委員的新擔當。這些要求,令港區委員紛紛感到肩上的責任更加重大。大家認為,提升協商能力是政協委員的「必修課」。

筆者提出,一些人認為香港和內地社會制度不同,大家各幹各的,沒必要交集。這種認識是錯誤的,香港回歸祖國,意味着已經納入了國家治理體系,雖有「兩制」之別,但統一於「一國」,港區政協委員就擔當着「橋樑」和「紐帶」的角色,港區政協委員必須提升協商能力,才能有效履職盡責。

姜在忠委員說,對於港區政協委員來說,「會協商、善議政」為重要,我們要「跳出香港看香港」,從國家發展大局下看香港,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看香港,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香港,才能把準脈搏,提升參政議政能力。

筆者與委員們分享了過去一年的履職體會。筆者說,按照汪洋主席「敢於發聲」的要求,去年筆者撰寫了共195篇政論文章,以新聞事件為由頭,圍繞民主與法治的關係、香港與國家的關係、現實與未來的關係,引導人們凝聚共識、回歸理性、重拾信心,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三月的北京,和風煦煦。「協商民主」的話題,在委員們心中激起陣陣漣漪。在民族復興之路上,我們需要把「協商民主」這篇大文章做深、做透、做好!

(全國「兩會」委員手記之二)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