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訪|復必泰疫苗問世幕後
(香港文匯報 記者 李理 波士頓連線報道)上月27日,首批58.5萬劑復必泰核酸疫苗從德國抵達香港。昨日起,香港市民開始可以在網上預約接種復必泰疫苗。復必泰疫苗是如何布局、如何研發,又是如何順利跑贏新冠病毒,開始為人類抵禦新冠病毒的呢?香港文匯報記者獨家專訪了遠在波士頓的復星醫藥高級副總裁、首席醫學官回愛民。

每當別人問起「去年布局mRNA技術新冠疫苗是不是慧眼識珠」,回愛民博士是習慣回答「這絕非偶然」。從中德團隊初次溝通到敲定合作僅用六周,從設計疫苗到問世還不到一年,這名主導中德企業合作研發復必泰疫苗的科學家說,擁有高達95%保護率的復必泰精彩亮相讓大家明白,人類必須要擁抱新技術。
爆疫前已看好mRNA
一直身處新藥研發最前沿的回愛民,早在沒有新冠疫情時就已對mRNA技術情有獨鍾,「這項技術雖然在去年以前處於研發階段,沒有上市的藥物,但是我一直認為一旦突破,應用的前景非常廣。」
科學研究講究創新,面對新病毒一定要用前有未有的新方法。
回愛民解釋說,人體的疾病多由蛋白質失去正常功能引發,每個人的思維和運動以及喜怒哀樂都是由不同的蛋白質控制。從生物學上看,人的遺傳物質是DNA,然後轉錄成RNA,RNA翻譯成蛋白質。對於治療疫病而言,mRNA技術就是讓人用體內工廠生產正常的蛋白質,「好蛋白質替代壞蛋白質。」至於用此技術研製疫苗,則是製造一個人體沒有的蛋白質,把病毒的成分通過mRNA給人體,從而在體內工廠產生抗體,防止病毒入侵。
一餐飯促使跨國合作
回愛民攜手「BioNTech」創始人Ugur Sahin研產「復必泰」始於去年2月9日在波士頓的一頓晚餐。回愛民說,當時對方在一次路演之餘硬是擠出時間,「我們一拍即合,聊了兩個多小時。」
其實,早在去年1月底,回愛民已經決定要「押寶」mRNA技術。他的團隊和BioNTech在簽署保密協議後獲得了一些基本數據,「我們全球研發團隊名副其實24小時接力,兩天之內就拿出了在中國進行研發和註冊的計劃。當時因為只有中國有疫情,最初雙方計劃在中國進行三期臨床試驗,」回愛民憶述道,「Ugur對我們的研發和快速反應能力非常認可,一個星期後我們就簽署了合作意向書。」
從溝通到簽約僅用六周
一個不能不提的細節是,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對於復必泰的問世功不可沒。「正式簽約前夕,我們向中心提交了一個立項申請,幾個小時後就收到快速反應,轉天就給了正式反饋。一周內還安排了三方會議,討論在中國如何提交臨床試驗申請和研發計劃。」做過許多新藥註冊的回愛民說,這麼大的項目,從首次溝通到最後正式簽約只用了6個星期,非常罕見。
BioNTech綜合研發能力強
香港文匯報記者問及,「目前國際上還有幾家擁有mRNA技術的生科企業,為什麼選中了和Ugur博士合作?」回愛民回答說:「我們的想法很簡單,BioNTech的綜合研發能力強。」
回愛民還記得,BioNTech早年在《自然》雜誌上發表過一篇mRNA腫瘤疫苗的文章,「對於腫瘤治療的結果,說明這項技術是好的。」
此外,BioNTech的臨床數據和產能也領先同行。去年雙方剛開始接觸時,BioNTech已經擁有超過250項人體試驗的安全數據,更擁有4個通過GMP認證的生產基地,「這給了我很大信心,也是其他公司無法比擬的。」
回愛民說,Ugur Sahin極強的個人魅力也是促成成功合作的關鍵。「他既有對科學真誠的追求,又有創業者的勇敢無畏,他是科學家和創業企業家的完美結合。」

回愛民簡介
回愛民現任復星醫藥高級副總裁、全球研發中心總裁、首席醫學官、科學委員會主任;上海市幹細胞治療重點實驗室主任;曾任賽諾菲全球副總裁,負責全球腫瘤臨床研發。
他有30年全球頂尖醫學中心及知名藥企癌症診療及藥物研發經驗,直接領導了Ixazomib,Isatuximab (anti-CD38) 等多個小分子及生物製劑抗癌藥的全球研發及註冊上市,並於最近主導了復星醫藥與BioNTech新冠肺炎mRNA疫苗聯合開發協約簽署及落地執行。
他發表論文80餘篇(包括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刺針,細胞癌症等頂級雜誌),曾任第五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上世紀九十年代於日本國立癌中心、東京大學醫院等單位從事腫瘤臨床及分子生物學研究,在肝癌分子生物學領域當時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2000年後,他在美國國立癌研究所、GE醫療集團、武田、賽諾菲和復星醫藥等從事腫瘤藥物的研發工作。
回愛民擁有豐富的藥品研發和國際註冊經驗,在武田全面領導了Ixazomib的全球臨床研發和國際註冊,從藥物進入臨床到FDA批准僅6年時間,從提交上市申請到FDA批准僅4個月。在中國,他於2013年首創了應用全球註冊臨床中國延展性試驗的模式使Ixazomib獲批上市,大大加快了此藥在中國的上市時間,該藥已成為武田收入的強勁動力。在賽諾菲,他主導了抗CD38抗體Isatuximab的全球臨床,註冊策略及臨床試驗設計,該藥已獲FDA上市批准。領導了多個創新藥在中國的研發及註冊上市,其中包括伊沙佐米、Bendamustin、馬來酸阿伐曲泊帕片。
盼未來在內地建廠生產
對於復必泰的生產地,回愛民說,目前首先要進口,在內地建廠來不及。下一步則是考慮將國外生產的原液在國內分裝和罐裝,最後則是在內地建設生產基地。
人在美國波士頓,回愛民率領國際團隊忙得不可開交,通常一天下班回到家,就又要和中國的同事開會。香港文匯報記者問他有沒有打疫苗,他一邊爽朗地笑一邊回答道,「我還很年輕,美國這邊還沒有輪到我。」
親歷中國科創發展的他說,2009年,他回到國內作臨床試驗,很多同學都問他,「你搞科研搞得不錯,怎麼跑到藥企去了?」當時在回愛民的同學眼中,藥企是沒有什麼科研可言的。
冀更多青年加入藥品研發
「學術界一定要認識製藥的重要性。年輕人不要自己給自己設限,要看到科學的魅力。我希望越來越多年輕人能夠加入身處藥品研發一線的企業中。」回愛民說,年輕人千萬不要怕前怕後。「這個從來沒有用過,那個失敗率太高了,如果大家都這麼想的話,科學就沒有進步。」
回愛民表示,過去,一個疫苗的研發需要10年;現在,復必泰的研發速度讓大家眼前一亮。對於中國行業最上游的創新藥企,回愛民則建議,一定要盯住國際的最前沿,不然就會被落下。他表示,香港的科學醫學研發和國際接軌。接下來則要考慮如何轉化的問題,如何借助國內的市場和平台轉化為成果。
「如果還只搞搞仿製藥,肯定要落後於時代。這其中肯定有投入,如果想引進和合作,要看看自己有沒有能力,包括技術儲備、人才儲備和財務儲備,同時也要量力而行。」回愛民說。
話你知|選「最優疫苗」投產

為何「復必泰」的代號是BNT162b2?原來,最終投產的疫苗是3個技術平台「優中選優」的結果。
回愛民稱,BioNTech擁有尿苷mRNA、核苷修飾mRNA以及自擴增mRNA這3個mRNA技術平台。
他透露,在臨床前階段,首先測試了3大平台的20多個疫苗的候選。4月份,第一批測試了來自各技術平台的4款疫苗,其中,自擴增mRNA疫苗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人體測試。
初步測試結果發現,4款疫苗中採用核甘修飾平台的兩款疫苗效果最好,它們的代號分別是BNT162b1和BNT162b2。進一步比較,兩款在免疫原性不相上下,而後者的耐受性更佳,因此決定把BNT162b2在全球進行三期臨床試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