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醫衛合作 創優質生活圈

「香港大講堂」舉行主題講座,中聯辦副主任何靖應邀出席及主禮。香港文匯報記者彭子文 攝

「大講堂」邀港業界論健康 盼為區民帶來更好服務

(香港文匯報記者 繆健詩、文森)隨着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即將出台,大灣區衞生健康共同體的概念亦備受關注。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第九期「香港大講堂」,以「粵港澳大灣區-構建健康共同體,打造優質生活圈」為主題,並邀得3位本地醫療衞生業界代表高永文、李國棟及林順潮出席演講,一同探討在大灣區規劃下如何實現深化區內合作,為灣區居民帶來更好的醫療衞生服務。 

是次活動由香港中國商會、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與香港智庫有限公司主辦,中聯辦副主任何靖、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外交部駐港副特派員宋如安、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廣東省政協科教衞體委員會主任郭俊等應邀出席,另有逾300名三地專家代表及市民參與講座。

聶德權:灣區多方面供機遇

聶德權表示,大灣區對於香港的影響不僅在經濟範疇,更會為香港的社會及民生等方面帶來新的重大機遇及發展空間,而現時特區政府在推動大灣區建設上有3大重點工作,其一,將大灣區打造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其二,便利香港的優勢產業,特別是醫療、教育產業落戶大灣區;其三,通過政策創新與突破,加強大灣區內城市的互聯互通。

他強調,要成功推動大灣區建設,政府與社會各界的攜手合作必不可少,期望大家就如何有效推動建設,特別是發展高水平醫療服務、打造大灣區優質生活圈方面,向特區政府多提供意見,政府會擔當促成者的角色,向內地相關單位爭取政策支持,協助業界在大灣區發展,同時為大灣區內居民提高生活保障。

陳亨達:港應獻力健康中國

香港中國商會常務副會長陳亨達指出,「香港大講堂」是推動內地和香港融合、廣泛溝通的平台,而是次講座主題正是配合當下的經濟及社會發展情況,特別是現時國家已逐步推出大灣區內的便利措施,將助香港各行各業,包括醫療產業開拓內地的龐大市場,並帶來無限商機。

同時,為配合國家發展戰略,香港亦應發揮所長,為大灣區打造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健康中國貢獻力量。

李大宏:力增社會關注參與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總編輯李大宏說,香港自回歸以來,一直在融入國家發展, 但在內地生活的香港人仍面臨着不同的問題,而醫療安老就是當中較為突出的,這一方面的需求,亦為香港專才提供發揮的平台,更為粵港澳三地合力構建健康共同體提供了歷史機遇。

李大宏並為講座拋磚引玉,即席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容許香港部分公共服務及福利可跨境使用、促進及鼓勵香港非牟利公共服務機構到大灣區開展醫療及社福服務等,為大灣區居民提供醫療健康服務之餘,亦能服務在灣區工作及生活的港人。

他並指出,為社會搭建良好的溝通交流平台一直是大文集團的使命和責任,這亦是舉辦「香港大講堂」的初心,今後集團媒體將不遺餘力地報道兩地在醫療、健康方面的合作與工作,以提高社會對這一領域的關注和參與程度,為共建大灣區健康家園作出貢獻。

隨後,3位主講嘉賓,包括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WONCA世界家庭醫學組織候任主席李國棟,以及希瑪眼科主席林順潮,通過分享自身的專業知識及經驗,一同探討粵港澳大灣區的醫療合作前景與挑戰。

高永文勉港管理模式「一路向北」

高永文指,將香港的管理模式帶到內地。 香港文匯報記者彭子文 攝

香港與內地雖然有各自不同的醫療體系,但均面對公營醫療服務壓力沉重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食物及衞生局前局長高永文在「香港大講堂」活動上提出,香港的管理人才可以到大灣區發展,將香港的醫療服務模式帶到內地,與內地的醫護人員一同為市民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

高永文以「從內地醫療改革看大灣區發展」為題發表演講,指本港公立醫院的服務需求大,需要依賴私家醫生配合才能提供足夠服務滿足市民需求。

不過,高永文指內地的醫院服務壓力更加沉重,市民不管大病、小病,都是到醫院求診,「香港的專科服務需要轉介和預約,病情危急的病人較先獲診治,但內地的病人到醫院後可以自行選專科,專科醫生一日的工作量可能與香港的私家醫生一樣。」他指有關做法絕非適當地使用醫療資源的方式。

內地現時亦正進行醫療改革,高永文透露,發展「分級診療」是內地醫改的其中一個方向,做法與香港醫院管理局將全港醫院分為不同聯網類似,例如省級、縣級及鄉鎮級醫院合作,並安排轉院服務,按病人情況好壞轉到較高級,或次一級醫院繼續治療。

高永文表示,日本等國家有很多民營小型醫院,預料愈來愈多同類醫療機構亦會出現於內地,提供健康管理、治療及復康等不同醫療服務。

廣東省及珠三角現時亦有香港投資的專科中心,團隊集合香港、內地與海外醫生。高永文指培訓專科醫生需時十多年,香港亦面對醫護人員不足的問題,不鼓勵本港醫護人員到內地發展,但認為本港管理人員可以與內地醫生合作,將香港管理模式帶到內地,令住在大灣區內的人都可以獲得安全及以病人為本的醫療服務。

林順潮:合辦醫學院共育專才

林順潮。 香港文匯報記者彭子文 攝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亞太視網膜及黃斑學會會長林順潮,早於2013年已在深圳創辦內地首家港人獨資醫院,這不單是內地與香港醫療合作的典範,亦成為港人北上辦醫的範本。他在「香港大講堂」上,通過分享自身多年來的辦醫心得及經驗,講解當中的機遇、挑戰與實踐,並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將帶來巨大機遇,建議香港的醫療專才可考慮北上發展。

林順潮表示,國家多年來都想推行醫療改革,正積極鼓勵民間資本辦醫,改變長久以來以公營醫療服務為主的體制,而近年更推出多項相關政策給予支持,可見國家對於改革的力度與決心,再加上內地居民對於優質醫療服務需求龐大,所以在醫改的大框架下,港醫將會得到重大的發展機會。

他同時提到,基於香港與內地的醫療及資源分配制度的差別,港醫北上發展將會遇上各種挑戰,但他以自身的成功為例,鼓勵大家將香港的醫療水平、醫德、醫風以及醫療管理帶回內地,構建一個國際人才能夠發揮的平台,同時為國家的醫療發展作出貢獻。

對於香港缺乏醫療人才難以撥動人手北上的問題,林順潮建議香港的大學機構可以與內地的大學合作,在大灣區內合辦醫學院,藉以招納及培訓更多醫療專才。同時,深港兩地可借助地域相近,及前海地區的稅制優勢,進一步推動兩地的醫療融合,並製造條件讓港人回內地發展,共同在大灣區內打造國際醫療平台。

李國棟倡內地設醫專醫委會

李國棟。香港文匯報記者彭子文 攝

基層醫療在世界各地的醫療系統中所佔角色愈來愈重要,但內地現時仍未建立全科醫生或家庭醫生的概念,全國政協委員、世界家庭醫學組織候任主席李國棟認為,香港應該向內地分享發展基層醫療的經驗,並建議內地可以參考香港的做法,設立類似醫學專科學院及醫務委員會的機構,以統一專科醫生培訓及處理醫患問題。

李國棟以「粵港澳大灣區醫療衛生和健康產業合作前景、趨勢分析」為題在「香港大講堂」活動上發表演講,指醫院角色一直轉變,世界各地現時都傾向先在社區診治病人,有需要時才轉送醫院跟進。

但內地現時沒有太多全科醫生,市民對他們及家庭醫生的認識亦不多,李國棟指大灣區內人口達6,700萬,當中逾1,300萬人為60歲或以上長者,認為區內的醫療服務壓力極大,「談起大灣區,香港不能只拎『着數』,也有責任作出貢獻,例如分享經驗,香港的基層醫療成熟,如果可以引入內地,可以改善內地醫療質素和人民健康。」

李國棟指出,要推動基層醫療發展的首要工作是確保醫生水平,認為現時內地欠缺統一醫生培訓是推動基層醫療的挑戰之一,建議內地可以參考香港成立醫學專科學院,確保所有醫生都達到一定水平和操守。

另外,他亦指內地醫生可能認為全科醫生待遇及地位不及專科醫生,稱有關想法亦需要改變。

醫患問題在內地亦十分常見,李國棟認為原因與不少醫院現時都只是由院長自行處理病人投訴,做法難令病人及家屬有信心有關,建議成立專門機構處理醫生註冊及醫療事故。

大數據助制衞生策 AI斷症幫減壓

左起:林順潮、高永文、劉良、梁卓偉、肖海鵬、陳亦立。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就連醫療服務亦一樣可以使用大數據,出席「香港大講堂」活動的醫療界別專家指,大數據有助政府制訂衛生政策,亦有專家期望長遠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協助斷症,以減輕醫療體系面對的壓力。

食物及衞生局前局長高永文、希瑪眼科主席林順潮、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肖海鵬、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澳門中華醫學會會長陳亦立及澳門科技大學校長劉良擔任「香港大講堂」的講座嘉賓,被與會者問及創新科技及大數據在醫療服務方面有何角色。

高永文舉例指,香港的公立醫院已經將病歷電子化,現時更開放予私家醫生閱覽,認為做法可以協助醫生提供更適切的治療,並期望未來可以做到公私營醫療服務病歷互通。

他又提及英國倫敦已經推出一項試驗計劃,病人可以透過手機應用程式獲得醫療建議,病人只要簡單回答幾條問題,人工智能系統就能協助約80%病人解決問題,其餘的人才再透過互聯網見醫生,有需要時才為病人預約接受治療。他認為做法可以減輕醫院壓力,期望內地亦可以有人研發同類技術。

肖海鵬工作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儲存了大量資料,他指大數據對改善醫療服務有很大幫助,舉例指政府可以透過需要接受血液透析的病人資料、每年個案的增加數量及需要洗腎或換腎人數等制定適合的公共衞生政策。

陳經緯:醫藥衞生機遇更大

陳經緯

香港中國商會主席陳經緯博士表示,本月15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在京召開,特首林鄭月娥出席了會議,這是香港特首首次進入中央層面的決策小組,意義非凡。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應充分發揮一系列固有優勢,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今期大講堂的參與者來自粵港澳三地,既有業內資深專家及前線工作者,也有關心粵港澳大灣區的各界人士,主講嘉賓及座談嘉賓均是著名的專家學者。大家圍繞共同關心的主題,建言獻策,各抒己見,深入探討,取得圓滿成功。

陳經緯博士指出,隨着大灣區戰略的開展,區內的經濟活動將更活躍,醫藥衛生將有着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粵港澳三地應緊密抓住這個新的發展機遇,深化三地醫藥衞生體制融合,改善民生,發展經濟,共建大灣區優質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