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齊抓機遇 共建創科中心
「大講堂」邀院士專家論科研 籲港做好規劃投身灣區建設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柴婧)2018年6月12日下午,由香港中國商會、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香港智庫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第八期「香港大講堂」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本期「香港大講堂」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指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為契機,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陳清泉,中國科學院院士、港科院創院院士陳新滋,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李焯芬任主講嘉賓,就「深化兩地科技合作,共建國際創科中心」主題進行深入探討。多位講者會上明確指出,國家科研發展如箭在弦,本港必須抓緊機遇,作好規劃並改善科研配套,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配合國家新時代發展。
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應邀出席,並與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顧問王永樂,香港中國商會榮譽會長陳永棋,民建聯主席李慧琼,香港中國商會會長張華峰,中聯辦教育科技部部長李魯、青年工作部部長陳林,香港中國商會主席陳經緯之代表人、經緯集團執行總裁陳亨利,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姜在忠等31位嘉賓共同主禮。
楊偉雄:積極參與灣區合作
楊偉雄致辭表示,國家科研資金「過河」這一新措施是兩地創科發展的一大突破、一大喜訊,可以鼓勵香港科學家直接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建設,以及加強兩地科技人才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即將出台,創科局一直積極支持有關工作,並且與內地有關單位緊密合作。
他表示,會繼續完善本港的創科生態環境,發揮香港「一國兩制」與國際化的獨特優勢,並且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互補,貢獻國家的創科發展。
陳亨利:力促兩地科技交融
陳亨利致辭表示,香港中國商會以「求真務實、共同發展」為宗旨,為推動內地與香港企業聯合「走出去」發揮積極作用,今後將在助力深化兩地科技合作等方面,繼續作出貢獻。
目前,由香港中國商會牽頭、香港經緯集團發起並聯合多家海內外商協會成立的「紫荊谷創新創業發展中心」,已發展成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平台,也將繼續承載加強兩地科創交流的重要使命,全方位落實兩地的合作成果。
姜在忠:力創有利科研輿論
姜在忠致辭表示,「香港大講堂」始終關注中央政策與香港發展的緊密聯繫,致力於構建準確、客觀的認知平台,讓廣大民眾在學習認知中,增進包容、凝聚共識。往期大講堂曾數次聚焦討論在「一國兩制」背景下兩地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本期圍繞兩地科技合作專題,討論如何共建國際創科中心,亦是「一國兩制」實踐更豐富的表現之一。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希望能夠打造一個有利於科技發展的輿論和社會環境,激發全社會對科技創新領域的參與熱情。
三專家獻策 「沙龍」互動熱烈
隨後,三位主講嘉賓圍繞深化兩地科技合作的話題依次展開精彩演講。
陳清泉從習近平主席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的重要指示切入,表示習近平主席的指示是對香港科技界和香港同胞的親切關懷和極大鼓勵。陳清泉並寄語香港青年,「明道、取勢、奔騰」為成功之道。
陳新滋演講中着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以及區域全面深化合作的未來展望,剖析大灣區具有區位、產業及制度優勢。
李焯芬則指,日後香港的教授及科研工作者可以直接申請內地的研究經費,科研成果亦能在本地產業化或通過兩地合作而達到產業化的效果。
主題演講之後,三位院士以及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共同參與了沙龍座談環節。
擔任主持的黃玉山指出,香港的大學關於應用研究和產業研究的相關政策應有改進空間,需要鼓勵一些產業化、有商業價值的研究,建議鼓勵內地大企業來港建立相關機構轉移香港的科技和發明。
幾位院士圍繞相關議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陳清泉表示香港要建立創科中心,社會上需要有一致的理念,其次需要有中長期的建設規劃,最重要的是需要專門的工作組落實實施。李焯芬表示非常期待香港的科研成果能產業化。
陳繁昌則指香港一定要跟內地合作,明確定位。陳新滋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是歷史的大勢所趨,香港不能故步自封。
逾300名聽眾參加了本次活動,現場互動氣氛熱烈。
據了解,接下來,「香港大講堂」還將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邀請海內外有影響力的知名人士、專家學者、政府高官舉行系列講座與論壇,探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和挑戰,展望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征程。
李焯芬:科水激活兩地產學結合
國家科研獲准經費「過河」,為香港科學界打了一劑強心針。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焯芬在「香港大講堂」上分析,新措施為香港高教界及科技界增加重要的資助來源,令科研人員發展空間增大,更多科研成果可通過香港與內地協作實現「產學結合」,為科研創新及經濟發展注入強大生命力。
李焯芬是著名地質工程師及水利專家,曾參與包括三峽工程在內的多個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他認為,新措施打破了香港與內地科研合作的限制,讓所有香港科學家都能受惠,發揮空間將更大。
他指出,香港研究資助局項目申請成功率,由上世紀90年代初約一半跌至現時約三分一,很多年輕學者花很長時間撰寫申請書後,卻未能獲任何資助,足顯研究經費的不足。
料港可獲研資億元計
隨着迎來國家和香港研究經費「雙重支持」,李焯芬相信,不久後香港高教界及科技界獲得千萬元乃至億元計的研究經費,亦完全有可能。事實上,內地目前也有不少大學達到這樣的資助水平。
在受惠於國家資助的同時,香港科研工作者亦將面對全國性研究經費的激烈競爭。李焯芬認為,香港科研實力和成果一向有目共睹,相信具較強競爭力,並預計會有許多香港學者教授將來都能成功爭取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研究資助,更或有個別研究,被列為國家重大項目。
李焯芬相信,在國家研究基金的支持下,香港科研創新的成果,除了絕大部分能用於本地社會、造福香港市民外,香港專才將來在參與國家合作項目,也能為兩地帶來重要的貢獻。更重要的是,一些科研成果可通過兩地合作而產業化,實現「產學結合」推動彼此經濟及社會發展,而這也是許多先進國家的成功之道。
【積極應變】陳清泉:加快轉型建創科中心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去年牽頭組織24位在港兩院院士去信國家主席習近平,表達了對香港及國家科技創新發展熱切關注,獲得積極回應。他在「香港大講堂」上表示,習近平主席就加強兩地科技交流與合作所作出的重要指示,是對「一國兩制」內涵的豐富,是對香港科技界和香港同胞的親切關懷和極大鼓舞。他認為,香港面臨粵港澳大灣區和兩地合作的新機遇,需要加大創科投入、加速孵化、經濟結構轉型,「只有具備並融合『科技和人才』、『政策』、『市場』、『金融』,才能成功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陳清泉認為,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有很強互補性,因為香港國際化、高端人才密集,但對科技需求不算大,且區內其他城市對科技需求大、市場大。
他透露,大灣區內不少城市例如中山、順德等都正招商、招人才,計劃成立科創中心,行動積極,令香港正面臨「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的境況。
科技作支柱 港青要有夢
陳清泉強調建議,特區政府應積極加大對科技投入、制定中長期科技規劃,並和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接軌,同時要將科技作為經濟支柱產業之一,改善過去過分依賴地產和股票市場的經濟結構,通過投身大灣區建設,為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貢獻。
他特別寄語青年一代要「有理想有目標」,希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香港能實現創新驅動、提高原創性和轉化效益、掌握核心技術、培育領軍人才、創造科技智慧城市,以建設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唯在得人】陳新滋:港助灣區吸國際人才
在「香港大講堂」演講中,中科院院士陳新滋焦點回應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他指大灣區境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速度飛快,可望於10年內成為世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經濟體系,為此香港務必積極參與其中,並應多從灣區角度考量發展方向。
香港與內地合作能做到優勢互補,那麼香港在大灣區的優勢何在?陳新滋說,香港航運業非常發達,也是金融中心,而且在吸引國際人才方面有優勢,「這正可以為大灣區起橋樑作用,把國際人才吸引到國家幫忙建設」。
元帥多唔夠兵 需積極育人
他續指,香港坐擁不少頂尖科研人才,「各大學在過往研究經費相對艱苦情況下,仍然能夠在國際排名取得成績」,但他同時指出,目前香港科研界仍然面臨「有很多大元帥,卻不夠兵」的情況,因此仍有必要吸引更多有志投身科研的年輕人在港發展,讓競爭力進一步提高。
陳新滋強調「創新之道,唯在得人」,本港既有多所大學於國際排名名列前茅,未來更應發揮培養人才的優勢,以協助應對人才資源需求迫切問題。
他又提到,香港不少學者教授過往曾有過優秀科研發明,「但發明過後就算了,沒有辦法將之轉化為生產力,這是很浪費的」。
他總結主因在於香港製造業並不強大,以至發明無以為繼,而內地廣闊市場及製造業正能填補香港不足,為香港科學家的發明帶來產業化渠道,「別人用我的心血、技術解決重大問題,這對科學家而言是最大的回報」。
【條件充足】陳經緯:國家助港突破「瓶頸」
香港中國商會是此次「香港大講堂」的主辦方之一,該會主席陳經緯表示,國家的支持有助香港突破「瓶頸」發揮創科優勢,而「一國兩制」又為香港提供制度保障,令香港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打造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陳經緯指出,國家非常重視香港的科技發展,就24名在港兩院院士去信反映國家科研項目經費過境香港使用等問題,國家主席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調要促進香港和內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陳經緯認為,國家的支持為本港注入了强心針,有助香港發揮創科優勢,突破「瓶頸」,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水平和效率,加快經濟轉型升級。近年來,國家實力的迅速提升與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在促進香港創科發展的同時,亦為香港科研人員提供了大展拳脚的廣闊舞台。
他又指,香港創科發展基礎雄厚、優勢明顯,擁有良好的科研環境和平台,匯聚諸多領域的國際頂尖人才,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不少科研領域都走在了世界前列。近年來,特區政府亦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與深圳合作在落馬洲河套地區設立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注資500億元支持創科等措施皆已初見成效。
他表示,香港擁有「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和法治廉潔、資訊自由、重視保護知識產權、與國際接軌等傳統優勢,相信可在國家的支持下打造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