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鴨綠江》火爆2021開年熒屏 抗美援朝精神點燃觀眾愛國情

《跨過鴨綠江》成為2021年現象級的開年大戲(受訪者供圖)

(大文新聞網 記者 秦占國、張寶峰)連日來,首次全景式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電視劇《跨過鴨綠江》火爆內地熒屏,成為2021年現象級的開年大戲。這部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出品的電視劇透過高度還原的歷史真實、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豐厚飽滿的情感內核、逼真震撼的戰爭場面,將七十年前的那段烽煙歲月呈現在觀眾面前,傳遞出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革命的英雄主義精神,特別是在一眾年輕觀眾中間引發追劇熱潮。近日,大文新聞網記者對電視劇總製片人王雁、總導演董亞春、主演丁勇岱等主創人員進行了獨家專訪,深入還原了大戲背後的動人故事,探尋了抗美援朝精神的時代意義。

《跨過鴨綠江》重現了抗美援朝戰爭的烽煙歲月(受訪者供圖)

從去年8月15日開機,到11月25日殺青,《跨過鴨綠江》僅用三個月餘的時間,便完成了對三年入朝作戰的全景再現。從經歷山洞內外的寒暑兩重天,到遭遇幾十年未見的颱風,從中美高層精彩鬥智的文戲,到爬冰卧雪艱苦卓絕的戰爭戲,《跨過鴨綠江》劇組可以說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用主創人員的話說,他們是在用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來拍攝抗美援朝的歷史。這種精神也正是總製片人王雁、總導演董亞春,以及彭德懷扮演者丁勇岱在採訪中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詞——愛國情懷。

寫意血戰 彰顯中國軍人氣節血性

1950年11月30日拂曉,參與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的志願軍第38軍335團,為追擊南逃敵軍,奉命搶佔松骨峰。早上6時30分,我軍剛剛爬上光禿禿的山包,便與敵軍黑壓壓的汽車、坦克和步兵打了照面。可想而知,戰鬥異常慘烈。最後,我方陣地只剩下七名戰士。而敵人也始終沒能搶佔松骨峰。

「全劇的戰爭戲,激烈程度一直在爬坡,其中透出的情緒也在不斷爬坡。而松骨峰之戰正是一個高點。」董亞春對大文新聞網記者說。為了有力渲染志願軍戰士捨生忘死的戰鬥精神,董亞春為最後剩下的幾位志願軍扮演者,每人都設計了一組動作,並將最後階段貼身肉搏的鏡頭全部升格到120幀。「至此,寫實的場景漸漸升華為寫意的情境,中美軍人的血戰也開始變得唯美,這種美就是志願軍戰士身上的氣節和血性。」

此前,曾有《英雄兒女》、《上甘嶺》、《打擊侵略者》等多部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影視作品問世,但《跨過鴨綠江》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這段歷史的大戲。錯綜複雜的時代背景、不計其數的戰爭場面、跌宕起伏的情緒暗線,都是橫亘在董亞春面前的一道道難題。「在我心裏,抗美援朝戰爭就像一座宏大的建築,毛主席的戲、志願軍司令部的戲、美軍的戲、蘇聯的戲,構成了『四梁』,各軍、各師、各團指揮部的戲就是『八柱』,包括眾多戰鬥英雄在內的戰士們就是大廈的『基石』,而激動人心的戰爭場面就是全劇的『門面』。」董亞春說,我就是儘力把這些部分都搭建牢固,把故事的主脈敘述清楚,如此才能把這棟大廈搭建牢固。

很顯然,董亞春的大廈不僅牢固,而且堂皇。豆瓣評分8.6,收視率一騎絕塵,在牛年之初便掀起追劇熱潮……這樣的結果足以讓董亞春欣慰,但更讓這位軍旅導演開心的卻另有因由。「我小時候,就是看着《奇襲》《英雄兒女》長大的,所以抗美援朝的歷史早早就在我心中埋下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種子。如今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年的特殊時點,能夠執導完成《跨過鴨綠江》,可算是了卻了我兒時的一樁心愿,完成了自己多年來的一個夢想。」

總導演董亞春(前右)在片場給演員說戲(受訪者供圖)

填補空白 大戲點燃青年追夢情懷

2020年11月中旬的一天,黑龍江牡丹江突降大雪。劇組人員一覺醒來,發現前一日挖好的戰壕全部被積雪掩住,只剩下原本高高的木樁露出一個小小的尖頭兒。同一天,仍在北京片場盯戲的王雁突然收到董亞春發來的視頻邀請。「雁總,你快看!這雪都沒過我的胳膊肘了!」看着手機那頭兒很少激動的董亞春,王雁心裏明白:這個戲,有了。

總製片人王雁(右二)、製片人李蕭(右一)在拍攝現場(受訪者供圖)

早在去年3月向總台領導彙報時,王雁曾立下軍令狀:「跨過鴨綠江,如果不拍雪景戲,那我們完全沒法向全國人民交代。」一場大雪,讓王雁懸着的心終於落了地。身為總製片人,王雁的首要職責便是為全劇守好「航向」,為全劇把住「主魂」。

《跨過鴨綠江》拍的是什麼?這是始終縈繞在王雁心頭的問題。「回顧歷史,中國近代史就是被西方列強凌辱欺壓的屈辱史,而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改變了這一切,這一場立國之戰,不僅結奠定了今天的世界格局(中美),更為我們贏得了直至今日和平發展、民族振興的寶貴時間。」王雁對香港大公文匯傳媒說,此前的熒屏上,還從未有過全景式展現抗美援朝的電視劇作品。拍攝《跨過鴨綠江》就是為了填補這個空白,讓今人更好地了解這場偉大的反侵略戰爭,謳歌志願軍不朽的戰鬥精神。

談及這部大戲深受年輕觀眾追捧的現象,王雁感觸頗深,「每一個時代的發展,一定是年輕人走在最前面,他們有朝氣,有夢想,也有成為英雄的情懷。《跨過鴨綠江》之所以受到他們的歡迎,原因就在於這部作品點燃了年輕人心中的情懷與夢想。」王雁說,相信新時代的中華兒女們,一定能夠像七十年前的志願軍戰士一樣,不畏困厄,勇立潮頭,書寫屬於自己時代的英雄史詩。

丁勇岱:會笑的彭老總更令人動情

在《跨過鴨綠江》中,最大的看點無疑是彭老總的戲份。相較於以往影視作品中的「彭德懷」,著名演員丁勇岱這一次為觀眾帶來了一個更加豐滿立體的彭老總。既有陣前指揮的霸氣,也有關心戰士的柔情,既有贏得勝利時的大喜,也有失去戰友時的悲慟,按丁勇岱的話說,「我就是要去掉彭老總身上各種固化的標籤,把他還原為一個最普通的人,一個可親可愛、天真無邪的人,一個在平凡中見偉大的革命家。」

丁勇岱演出了不一樣的彭德懷(受訪者供圖)

採訪中,丁勇岱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能扮演彭老總,真是我的福分」。「在查閱歷史資料,深入了解抗美援朝戰爭的過程中,我對彭老總也漸漸有了一個全新的認知。他的經歷,他的為人,他的情懷,都深深打動並影響着我,讓我一直都處在感動和欽佩的情緒中。」

為了演好彭德懷,丁勇岱在形似和神似兩方面都下足了功夫。彭老總嘴唇厚,丁勇岱就去找醫生整牙;彭老總走路喜歡駝背歪頭,丁勇岱就每晚在小區里遛彎練習;發現資料片中經常有彭老總微笑或大笑的情景,丁勇岱就有意識地擺脫那種一味霸氣或強勢的表現形式,而為人物形象注入了更多的人情味,讓彭老總的形象更加飽滿更接地氣。

「在傳統的印象里,彭老總總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樣子。但是我查閱了大量資料,發現了二三十張彭老總笑着的照片,再結合作家丁玲在《速寫彭德懷》中的描寫,我認定,彭老總絕不是一個一味板着面孔的指揮官,而是一個既有原則性又有親和力的人。」丁勇岱回憶說,自己當即嚮導演提出「我能不能演一個會笑的彭德懷?」在得到導演的鼓勵後,丁勇岱更加努力地探尋並還原真實的彭德懷,於是也才有了《跨過鴨綠江》里那個十分豐滿、可敬又可親的彭老總。

在毛岸英意外犧牲後,有一場彭德懷的戲。按照劇本,丁勇岱只需要手持毛岸英的遺物,緩步走回山洞。但在現場試戲時,丁勇岱卻總覺得感覺不對路。「毛岸英是毛主席的孩子,更是彭老總的戰友,他們之間有很深厚的感情。所以得知毛岸英犧牲的消息後,彭老總怎能沒有情緒的波動?」在反覆思考和醞釀之後,丁勇岱用極度飽滿的情感,演繹出了失去親人般的巨大悲慟。這場戲完全超齣劇本之外,卻又完全符合情感的真實邏輯。

《跨過鴨綠江》播出後,受到了觀眾們的一致好評,更有大量的年輕人加入到追劇熱潮之中。對此,丁勇岱也深有感觸,「我希望通過這部戲,一方面讓志願軍先烈們的在天之靈得到告慰,另一方面讓健在的志願軍老戰士們感到欣慰,同時也讓年輕的孩子們永遠銘記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永遠懷念那些為了共和國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進而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環境,為了祖國富強而努力奮鬥。」

丁勇岱飾演的彭德懷兼有霸氣與柔情(受訪者供圖)

雖然離開劇組已經數月,但丁勇岱依然保持着一個習慣,那就是每天早上收聽朗讀版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在朝鮮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東西感動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着;我想把一切東西都告訴給我祖國的朋友們。但我最急於告訴你們的……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部隊、我們的戰士,我感到他們是最可愛的人……」丁勇岱說,每當聽到這裏,自己都非常感動,那是一種難以名狀的動情。

劉之冰:不畏強敵是中華立國之本 冀年輕人透過角色感受英雄豪氣

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中國人的血性,打出了國威軍威,上甘嶺戰役就是最典型的體現。這場戰役的指揮者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任司令員鄧華。在《跨過鴨綠江》中,鄧華由國家一級演員劉之冰扮演。沉着、內斂、睿智、謙遜,劉之冰生動演繹出了這位開國上將的獨特風采。

鄧華扮演者劉之冰(左)的外公李耀民(中)當年就是一名志願軍戰士(受訪者供圖)

「相較我以往塑造的軍隊高級指揮員形象,扮演鄧華司令員帶給我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真誠地表達出對英雄前輩的尊重。」劉之冰說,自己始終注意把「鄧華」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融入全劇:站在彭老總身邊,他是一位非常得力的助手;站在戰士們中間,他是一位可敬的首長。要讓角色成為大交響中的一個音符,而不能過分地突出自己,只有這樣,才能讓觀眾感到真實。

談及對抗美援朝戰爭的理解,劉之冰認為,最值得尊重的就是八個字——不畏強敵,敢於勝利。「這也就是偉大的志願軍精神,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本,也必將成為中華民族國運昌盛的根本。」在劉之冰看來,不論到什麼年代,這八個字都應該成為中國人不能忘記的信條。

「這些年來,國人在和平環境中生活得久了,對共和國成立之初的那段烽煙歲月彷彿也越發淡漠,勇敢、頑強、豪邁、榮光,這些元素似乎也漸行漸遠。」劉之冰說,我們希望這樣一部劇作,震撼到年輕人的心靈,讓今天的孩子們感受到蕩氣迴腸的英雄豪氣,感受到和平環境的來之不易,使他們懂得感恩,並獲得為國家發展而努力向上的精神動力。

身為八一廠演員劇團團長,劉之冰的精湛演技贏得了觀眾們的一致點讚。不過,在這位「戲骨」心裏,卻有着完全不同的想法,「無論我們在鏡頭前的演繹何等精彩,都不會超越戰場上志願軍戰士們的英雄壯舉。對我們來說,能夠用全部心力完成每一次創作,就是我們最高的目標,就是對前輩英雄最大的敬禮。」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劉之冰的外公李耀民老人當年就是一名志願軍戰士,曾隨第四野戰軍特種部隊炮兵102師赴朝作戰,任宣傳幹事、醫官。可以說,在《跨過鴨綠江》中,劉之冰用精湛的演技傳承了志願軍戰士們的熱血精神,用有血有肉的人物角色向老一輩的英雄們獻上了獨特的敬禮。

祖孫三代片場傳承正能量 盧奇:青年應樹立正確價值觀

熒屏外,《跨過鴨綠江》傳遞着濃濃的愛國情;劇組裏,演員們也傳承着敬業奉獻的寶貴精神。在這部劇作中,有一個難得的「一家三代組合」。著名特型演員盧奇扮演鄧小平,其女婿、青年演員徐白曉扮演38軍政委劉西元,兩名外孫女則飾演了毛主席的女兒李敏、李訥。雖然在劇中祖孫三代並沒有對手戲,但在他們身上,卻流動着共通的職業精神。按照徐白曉的話說,這種敬業的態度也是不怕勞苦、不屈不撓的抗美援朝精神在當今時代的一種傳承和折射。

《跨過鴨綠江》劇照(受訪者供圖)

「爸爸,我給你背一下《阿房宮賦》啊!」因為年紀尚小,扮演李敏的小徐砡在鏡頭前將阿房宮的「阿」誤讀成了「啊」音,對面扮演毛主席的唐國強當時便將錯就錯,「孩子,那個字不念啊,念阿哦。」「哦,我記住了爸爸。」小徐砡絲毫沒有慌亂,順勢接話完成了這組鏡頭。據徐白曉回憶,平時沒戲的時候,兩個孩子也喜歡跟着其他演員一起聽導演講戲,那股認真的樣兒,還真有些職業演員的勁兒呢。「這次拍完戲,兩個女兒都久久不能平靜,他們說對於毛主席,對我們國家的歷史,對於抗美援朝戰爭,都有了更加感性的認識,特別是都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志願軍苦,志願軍累,眾所周知。但觀眾們不知道的是,為了真實再現那段歷史,演員們也經歷了罕有的磨礪,徐白曉就是一個例子。「為了充分體會志願軍的生活,在進入東北拍攝的20多天里,我沒有沾過一點油性,劇組派發的盒飯更是從來沒碰過。」徐白曉回憶說,那段時間自己早餐就是水煮馬鈴薯紅薯,午飯是自帶的玉米胡蘿蔔,晚餐再加點清水煮白菜。一路體驗下來,徐白曉不僅迅速瘦了十多斤,更在內心深處更加貼近了志願軍的景況。「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正是因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我們國家贏得了數十年的和平發展環境,所以通過參演這部戲,我更加熱愛和尊重自己的職業,更加意識到要認真對待生活,努力為事業奮鬥。」

《跨過鴨綠江》劇照(受訪者供圖)

盧奇是內地著名特型演員,是扮演鄧小平最為成功的藝術家。曾在無數大戲中擔綱主角的他,這次的戲份並不多,但盧奇的演繹依然十分細膩、出彩。「作為演員,一方面要在德行上不斷提升自己,充滿正能量,傳遞正能量,另一方面也要在藝術上不斷磨礪自己。」盧奇說,《跨過鴨綠江》反映的就是一種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一種不怕侵略、完全抗爭的鬥志和士氣,可以說,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之一,我們應該讓孩子們從小便受到這方面的熏陶,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避免錯誤思潮的影響和干擾。

三創新確保贏得「殺青之戰」

抗美援朝戰爭天然帶有宏大歷史、複雜地理與人物紛紜的特點,即使按照常規方法拍攝,也是一部大體量的重量級作品。然而,《跨過鴨綠江》攝製組卻僅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便完成了這部廣受好評的精品力作。談及創作背後的秘笈,劇作製片人李蕭、執行製片人劉佳特別向大文新聞網記者做了揭秘。

《跨過鴨綠江》劇照(受訪者供圖)

「這部戲時間緊,任務重,困難多,原本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是不可能完成的,好在全組上下協力創新,發揮出志願軍那種頑強的鬥志和精神,才讓不可能變成可能。」二位製片人說,首先,劇組採取了邊籌備邊拍攝的策略,比如中南海的內景,朝鮮街道的背景,都需要重新搭建,為了節省時間,我們就先拍攝搭好的山洞戲,可以說,所有環節都是邊調整,邊推進,就這樣滾動向前。

兩位製片人還透露,因為完全沒有後期製作的時間,於是劇組決定「後期前置」,在開機之初就把作曲、錄音、動效、合成、調色、剪輯提上日程。導演每天都把前一天剪完的片子審過,當即交給各個部門,因此《跨過鴨綠江》基本做到了殺青即合成,拍完即交片。

為了應對短時間內的大體量任務,劇組還採取了多頭建組、齊頭並進的辦法。文戲兩個組、武戲兩個組,模型動效組、特道組、重裝組、防疫組,甚至還有專門記錄全劇誕生過程的紀錄片組,「可以說,《跨過鴨綠江》的拍攝手法和組織方式,也為中國電視劇製作積累了諸多寶貴的創新經驗。」李蕭說。

製片人李蕭(左二)、執行製片人劉佳(右二)和b組導演馬躍千(右三)等主創在一起(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