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個看電視的理由 從三個世代看偶像文化

《香港愛情故事》能讓港人產生共鳴。

(香港文匯報 記者 朱慧恩)最近,一場《全民造星》真人騷、一齣電視劇《香港愛情故事》、一場樂壇頒獎禮,成了不少香港人茶餘飯後的熱話,也吸引不少習慣收看串流平台節目的觀眾重回久違的電視機前,歌手姜濤奪得大獎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各路「高手」從不同角度分析現象。霎時間,數個節目的出現猶如巨石投進一潭靜水中,令看似沉寂的歌壇及影視圈水花四濺。節目能夠掀起此等熱度,也令人始料未及。今次,記者邀來三位生於不同年代的觀眾,讓他們談談最近會回歸電視機前的經歷,也從中透視流行文化在不同年代的變遷。過程中,亦發現坐在電視前的他們,不僅只為自娛自樂,也藉港劇及廣東歌,尋找一種港人共鳴感。

回想起來,好像很久沒有本地電視台製作的節目能夠引起如此大的迴響。無他,隨着串流平台的興起,隨手便可搜索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元節目,本地的電視行業生態早已悄悄在改變,觀眾收看電視節目的模式也發生巨變,昔日在電視機前坐定定收看節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觀眾目光放得更遠,畢竟無論海外或內地,均不乏出色的影視作品。記者今次邀來的三位受訪者分別是七十、九十及零零後,他們成長於不同年代,年份的背後,代表着的是本地影視圈、以至廣東歌於不同時代的發展階段。他們當中有人曾是港產劇影迷,有人則幾乎只看外國影集。不過,無獨有偶,他們最近都習慣坐定在電視機前,關注久違的本地製作。

零零後 追本土偶像有親密感

Mirror成員陳卓賢亦有不少fans。

從前,在讀F.5的琪琪眼中,坐沙發看電視是「老嘢」之舉,頂多晚上8點看下《愛.回家》,無他,碰巧晚飯時間。成長於社交媒體和串流平台活躍的年代,她坦言對本地電視節目興趣不大,畢竟打開Netflix, 不同口味的影集任君選擇,何須乖乖坐在電視機前? 閒時她看外國影集,追韓星,從不愁沒有娛樂。然而,這陣子,她卻暫時放下Netflix,轉戰ViuTV早前熱播的《男排女將》。「最近好hit,朋友說和大台(TVB)的劇很不同,青春又熱血,所以就追下。」結果一追便不能自拔,讓之前也沒有留意ViuTV節目的她,深深迷上了有份演出、《全民造星》的陳卓賢(Ian)。「他打排球,又是前港隊。我本身也有打波。」那夜,她也當了一回自己口中的「老嘢」——在ViuTV轉播叱咤頒獎禮時,琪琪懷着緊張心情準時守在電視機前,為入圍「我最喜愛的男歌手」的Ian打氣。最終Ian鎩羽而歸,她彷彿與Ian經歷了同喜同悲的一夜,「以前追星沒有這樣的感覺。」

正如有網民戲謔,叱咤是「老人家」才會看,記者好奇,零零後不是只看MAMA嗎?Why叱咤?「今年因為有姜濤,才多了人看。」頒獎禮這夜,琪琪WhatsApp群組和IG都十分熱鬧,朋友們你來我往討論賽果。她和朋友也有留意到網上留言 ,如批評現今歌手水平不夠的言論,她坦言朋友之間意見不一:「有人認為姜濤太年輕,未夠資格獲獎;也有人說『又話畀機會後生仔試,得咗又鬧』。我們不否認過去的明星有實力,但是不是應該向前望嗎?」零零後心中有不忿。正如琪琪和朋友唱K會唱張國榮的《追》,但亦會密切關注最新冒起的偶像團體。琪琪過往只迷韓星,今次迷上本地歌手,只因追本地星帶給她前所未有的親密感。「過往追韓星,遠在彼邦,感覺如風捉不到。但追本地星就不同了,Ian曾就讀長沙灣天主教中學,我也住長沙灣,感覺似遠還近。」

九十後 重回久違的電視懷抱

在《全民造星》中勝出的姜濤最近成為熱話。

作為男生,九十後的小志自言對姜濤與Ian無感,也沒追看《全民造星》,倒是有看《男排女將》,因為帶給他初戀感覺的鄧麗欣有份演出。經歷過當年「電視汁撈飯」的日子,也面對當下串流平台蓬勃發展的時刻,作為影視迷的他坦言近年已甚少看本地電視節目,閒時多看外國劇集。不過,他留意到最近無論是ViuTV還是TVB,都不乏有水準的節目。「大台的《香港愛情故事》不錯,題材貼地有共鳴,《男排女將》亦然。」

相比七十後的花師奶和零零後的琪琪,小志坦言對現時的偶像團體沒有特別感覺。但他也留意到身邊一些與電視「絕交」多年的朋友,最近竟也回歸電視機前,再次關注起本地影視節目,直言頗感意外。小志表示,自己的追星步伐早已止於中學時期,他形容自己是懷舊的「老餅」,愛聽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手機裏依然「珍藏」四大天王的金曲,當然像陳奕迅、麥浚龍等都是「自己杯茶」。相比起那些「今非昔比」論,小志更執着於思考「為何這些節目會成熱話」和「我們究竟想從本地流行文化裏獲得什麼」。

面對香港當前劍拔弩張的政治環境,還有閒情逸致看電視談風花雪月,看似很不道德?正如有研究本地流行文化的評論人直言,此時此刻,對於書寫本地流行文化感到失語,皆因面對當下香港的狀況,實在不知可談什麼,或應否再談。小志也認同,在當前緊繃的政治環境下,繼續看娛樂節目嘻嘻哈哈,似是不當之舉。但想深一層,這或許是港人透過充滿香港味的節目或明星,在尋找某種失落已久的獨特記憶。

小志說,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無論是港產片還是廣東歌都蜚聲國際,那時的香港還被冠以「東方荷里活」之美譽。然而,時移勢易,曾經令港人引以為傲的流行文化產物疲態盡露,取而代之的是「韓流」、內地影視節目等,「一些屬於港人的共同記憶似乎逐漸消散。」不過,今次數個節目掀起的熱潮,似乎反映一些轉變,「像ViuTV的《全民造星》、TVB的《香港愛情故事》,本土味甚濃,能讓港人產生共鳴。」小志期望今次的現象不是曇花一現,而是要真的落力支持本地製作。

七十後 望與兒女有共同話題

●《大時代》是一代人心中的經典之作。

相比琪琪和小志,七十後的花師奶(化名)自言是不折不扣的「電視精」,童年時最大的娛樂活動就是追劇。她自言喝TVB奶水長大,像《大時代》、《壹號皇庭》是她心目中的經典之作。她說,自懂事起,選港姐是每年「盛事」,從不會錯過;《勁歌金曲頒獎典禮》是她每年最期待的節目。「梅艷芳,張國榮,四大天王,誰沒有迷戀過?」憶起年少輕狂的追星歲月,她有點不好意思。花師奶自認是TVB忠實擁躉,但卻坦言近年已少看電視,「題材不太合口味,而且來來去去都是那些演員,沒有新意。」當然也沒有留意廣東歌,不過,年過半百的她最近竟關注起姜濤,「希望同女兒有共同話題。」

年僅21歲的姜濤奪得大獎後,社交媒體眾聲喧嘩,極為熱鬧。不屑者直言「而我不知道姜濤是誰」,更搬出「哥哥」及「四大天王」追憶當年,感嘆樂壇已死云云。力撐姜濤者則直斥謂「不知姜濤是誰」只代表活在平行時空,是離地兼跟不上時代步伐。「最初我沒有特別留意姜濤,只覺得他很『韓仔』style。因為女兒頗迷他,也就越來越好奇。看過他的表演後,我不會說他有很高超的歌舞技藝,但唱跳起上來又確實有吸引力。」

跟「哥哥」比較如何?「這樣比較不公平吧。每個年代的歌手都有其特色,只是我成長的年代沒有什麼娛樂,追星就成了一種情感寄託,也容易被歌迷捧上神枱。但畢竟現今世代不一樣了。」花師奶說。叱咤頒獎禮當晚,她陪伴女兒守在電視機前,邊留意投票走勢,期待姜濤成為「我最喜愛的男歌手」的一刻。

身體力行 支持香港製作

如小志所言,這些曾為香港人引以為傲的影視及音樂作品,在文化角度而言,是構成香港這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至於琪琪所代表的零零後世代,成長於本地影視及音樂萎靡不振、卻是「韓流」等外來文化入侵的時代,問她對廣東歌的印象如何,年紀尚輕的她表示仍會聽謝安琪、陳奕迅,但坦言「韓流」對她和身邊朋友影響的確甚深。不過,近來琪琪和朋友也把眼光放到Mirror、林家謙等歌手身上。琪琪說,不敢保證自己會成為廣東歌迷,但至少在這一刻,仍會繼續關注Ian的動向,也嘗試聽更多廣東歌。

花師奶言談間不禁流露對昔日港產電視節目及偶像的懷念,她直言,雖然自己只是小師奶一名,不懂說太多大道理,但也為香港有如此多優秀的「文化輸出」感到自豪。「當時內地的親戚不都是看香港電視劇嗎?現在反被內地劇蓋過風頭。」雖然懷緬過去少不免帶幾分失落,但她認為香港人不應妄自菲薄,而要多身體力行支持本土製作,「如果連自己人都唔撐,仲旨意邊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