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偉微雕麵塑登大雅之堂 手指之尖點切刻塑一氣呵成

劉玉偉在兩岸文博會上創作微雕麵塑。(記者蔣煌基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蔣煌基)不到兩厘米的佛像,整體神態端莊。綠豆大小的頭部,眉眼耳俱全,神態安詳,手指自然伸展。第十三屆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會上,來自河南新鄉的麵塑傳承人劉玉偉製作的麵人,吸引了眾多觀展遊客。

幾分鐘時間,一小塊毫無生命的麵團,經劉玉偉手指的變幻和「發酵」,竟成了一件精美藝術品。「一件一兩厘米的微雕麵人,重量不過一兩克,按照售價,實在比黃金貴多了。」劉玉偉告訴記者。

麵塑,俗稱捏麵人,是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的色彩,經捏麵藝人之手捏搓揉掀和簡單工具的點切刻畫,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早年間,麵塑手藝人走街串巷,挑擔叫賣。那些生動立體的「小玩意」,總會深深吸引小孩子。而似乎麵塑尋常品玩還可以,實難登大雅之堂,一直在藝術排名上備受冷落。

跟隨名師習藝

看起來仍有一些稚氣的劉玉偉,聊起麵人頭頭是道。今年38歲的他,是麵塑第六代傳人。17歲時,劉玉偉在一家餐館做食品雕刻。在一次麵塑比賽上,看到湯派麵塑傳承人李學珍的麵塑作品,劉玉偉內心開始不平靜了:「食品雕刻的保存期較短,呈現的效果常常達不到我對自己的要求。麵塑,很美,也很難,它有它獨特的藝術特點。每件作品都是發自內心的,表達自己內心想要的東西。」

有人說劉玉偉始於麵塑,陷於麵塑,他的人生和事業也得緣於麵塑。繼成為「民間美術開拓者」的倪寶誠的入室關門弟子後,他亦師承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傳承人李金誠、北京湯派麵塑傳人李學珍。逐漸走出自己藝術道路的劉玉偉,獲得各種獎項無數,也受邀參加國內外藝術展覽。

妙手雕塑形態逼真

劉玉偉說,十年的學藝經歷讓他認識到,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麵塑起源於先民祭祀天地神明的一種祭品。同時,它又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成為百姓喜愛的藝術形式。他在創作時,總會先了解麵塑人物背後的故事和人物特點,更會經常走進市井中,深入生活尋找創作靈感,動其情,靜心創作。

看着老實本分的他,雕塑出來的作品靈氣十足。一團麵團在他手裏,他先製作頭部,行雲流水般不一會兒面部輪廓、五官就逐漸清晰,人物神態也逐漸傳神,甚至連鬍鬚,也精細入微。接着為麵人「穿衣」、加手。麵塑只能用加法,加法藝術的一個特點就是人物的手臂與肩膀之間、衣服皺褶之間等結合處,難免開裂。但麵塑的美妙之處亦在於「藏」,裂縫藏在暗處,以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

劉玉偉說,做微雕麵人,考驗的是手是否穩,技術是否到位,材質是否恰到好處以及眼力能否夠好。「微雕麵塑是行業的高度,也是希望挑戰自己的極限。」 妙趣橫生的童子、叱咤風雲的齊天大聖、各具神態的十八羅漢,都如一朵朵奇葩,在他手中慢慢盛開。

胸有成竹一氣呵成

小小硬幣上的微雕羅漢,精細至極,不僅細節完整,而且神態逼真,令人叫絕。其實早在6年前,劉玉偉挑戰過在人民幣一元硬幣上捏十八羅漢微雕麵塑。後來他又嘗試過在五毛錢硬幣上捏十八羅漢。劉玉偉說,麵塑越小,它的技術含量、製作水平要求越高,對藝人的眼力和技能是個考驗,需要全神貫注,屏息凝神,一氣呵成,稍有差池,便會前功盡棄。

微雕麵塑要「胸有成竹,一氣呵成,一次成型」,劉玉偉認為,做好微雕麵塑,功佔一半,材質亦佔一半。「麵裏面含有水分,水分太多不容易成型,一旦超過時間段,麵會太乾,也做不好。」正因麵塑的材料限制了其創作時間,一件微雕麵塑在劉玉偉手裏往往幾分鐘到十幾分鐘就能做好。劉玉偉的麵塑作品涵蓋了人物、場景、花鳥魚蟲等,亦被作為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