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觀天 星星相識

大公報記者 胡家俊(文、圖)文澔(圖):自盤古初開,星星每晚便在夜空閃耀,可是現今繁華城市入黑仍燈火通明,市民舉頭難望繁星。

不過,香港有一班觀星族仰天「追星」的熱誠始終不變。前香港天文學會會長梁淦章、太空館館長李為君、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任天文統籌許浩強,三代觀星人都對星空有着同一份堅持,他們充當「天文大使」,最希望更多香港人能共賞星空,培育出新一代觀星人。

欣賞銀河唔係難事 一年睇足十次八次

很多人會認為:「香港邊睇到星㗎?睇星,梗係去外國啦!」天文專家許浩強(許Sir)話你知,這種想法只答對了一半。許Sir經常教學生,只要多留意天空、加點耐性,「原來好多星座,唔係你想像中咁難睇到嘅。」

自小對宇宙有很大興趣的許Sir,由年幼時去太空館參觀,到中學參加天文學會學觀星,讀大學主修物理但亦選修天文科目,畢業後任職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任天文統籌。他舉例,天文館旁近年獲批興建了兩個私人屋苑,大廈加上燈光,遮擋了半邊天空,「睇少咗兩三成星星。」若要欣賞銀河,從前可以在上水、曹公潭便能抬頭望見,現在只能往萬宜水庫東壩、浪茄、蚺蛇尖等偏遠地方。許Sir教路:「睇銀河唔係想像中咁遠,一年適合的天氣,加上無海面漁船的光害,一年睇到十次八次銀河都唔出奇。」不過在香港,那其實只像一片高層雲般的光度,不要奢望景色壯麗。

「以前睇日食,我會準備好多相機,至少一部影大特寫,另一部影廣角。」許Sir說,其實香港的後生仔影星空毫不失禮,在過去五至七年,每隔一年總有新星從世界級地理雜誌的攝影比賽獲獎。

許Sir早已多次攜同相機遠赴外地觀賞日全食、北極光,但從沒有放棄觀星,因為體會到「唔單止自己睇開心,原來教人一樣咁開心。」他近來教市民怎樣在九龍仔公園、荃灣海濱等市區範圍,使用天文望遠鏡觀星,要觀賞北斗七星並非難事。可觀天文館擁有巨型望遠鏡,0.5米口徑的主鏡曾是全東南亞最大的望遠鏡。許Sir親身示範,只要天朗氣清,即使是大白天,透過天文望遠鏡可以輕易觀測到織女星,令人稱奇。「觀星就係幾傻嘅活動,一班傻人可以望住個天一晚,可能只係為咗一粒流星,其實只係太空中嘅一粒塵埃跌落地球,我哋就咁開心,其實開心可以好簡單,仲可以睇足咁多年添。」

火流星噗噗有聲 我嗌到收唔到聲

屹立於繁華鬧市中的香港太空館,今年踏入開館40年,「菠蘿包」般的獨特外貌從不過時,恰如星空不變。身為太空館一館之長,李為君在本港推動天文活動,肩負「把星空還給市民」的重任。他認為,要感受宇宙的美,其實易如反掌,「The sky is always there,星永遠都喺度,喺夠黑嘅夜晚,你只需要坐低、岳高頭、畀啲時間,咁你就可以望見,好好enjoy(享受)。」

由年輕開始,李為君喜歡觀星、辨認星座,但他自言是理論派而非觀測派。「我睇好多書,鍾意尋根究底,太陽系、黑洞啲嘢我都識,新星、超新星、星系全部都冇問題,但如果擔支望遠鏡出去郊外睇星觀星,我就唔多囉。」

他曾任教中學,在太空館開館較初期的八十年代尾入職,其後曾借調到其他部門,終歸回到太空館任館長。他在太空館前後30年,是現時最老資格一員,「我慶幸有機會遊走不同工作崗位,熱愛數理天文的初心始終如一。」

天文學上,星體之間常以光年為計算單位,光年有得計算,但觀星有太多事無法預計。要數最難忘兼回味的觀星經歷,館長說一定是1998年的獅子座流星雨。

當年,他趁預測「最大雨」之前,隨朋友坐船去到東涌更入的僻靜處視察,看看天空夠不夠黑、交通是否難以到埗,誰知卻意外撞中「暴雨」。「以前啲書講彗星、講流星雨,都係得啲版畫、圖片,你唔會expect(預計)原來火流星係『噗』一聲有聲,仲有啲雙響炮,兩個火球『蓬蓬』咁出嚟,啲火球一路飛向西面,我不停喺度嗌『火流星呀呀呀』,嗌到聲都收唔到。因為有啲一爆,你係盲咗咁,好似啲人喺你面前開閃光燈咁光!」

時代不同,科技躍進。李為君一代的觀星族,由以前揹一支沉甸甸的望遠鏡上山「追星」,轉變成拿起輕便數碼相機,已能捕捉銀河星象,「以前啲老前輩要搵啲新空天體,都要求一晚要搵到幾多粒會飛星體、考天體認識程度,考對支鏡幾熟。而家?個個用電腦,一search就搵到資訊。」

改裝「好奇號」模型 向後人推廣天文教育

梁淦章是香港觀星界的活字典,他觀星超過40年,監督過香港太空館的籌備興建工程、擔任過香港天文學會會長近25年,是觀星族推崇備至的前輩。他現已屆退休年齡,正以另一身份再出發,兼任國際天文聯會香港地區的聯絡員,除了推廣天文活動,他還有個小小心願,「好想向香港年輕一輩留低觀星經驗,帶佢哋認識宇宙嘅美。」

天文離不開觀星,「觀星好得意,你係咩層次嘅發燒友,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享受。」梁淦章與天文淵源甚深,讀書時期已對浩瀚宇宙抱有無窮興趣。「六、七十年代無咩天文會社,無窿路、無人帶,自己可以喺書本睇星圖、認星座,但對住個天仍然好難認。」

「喺我嗰代,真係有一班好志同道合嘅天文同好,例如讀電子出身嘅一班人組成『射電組』,自製射電天文望遠鏡。」到後來,互聯網開始轉變會社形式,他也轉而着重教人如何擔當「天文領袖」,全因「香港天文始終要有新一代接手」。

他很擅長動手改良模型。他珍而重之展示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的紙模型,是他從美國太空總署(NASA)網站下載,繼而動手砌出。特別之處,是把本來「黐死晒」關節位統統改裝,能模擬鑽孔取土地樣本、將訊號傳送地球等動作。該模型能夠模擬出真正「好奇號」若有一邊車輪遇上山丘擋路,車底的槓桿結構隨即能控制另一邊車輪相應下降,避免翻車。

今年之最:日偏食最好睇 「木星合土星」最罕

在2020年多個本港能夠一見的天文現象中,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天文統籌許浩強說,六月的日偏食是香港難得一見,評為今年最佳天象,「今次日食係『食到九成』,剩返一條香蕉咁細嘅太陽。」

今年6月21日的日偏食,許浩強評為今年最佳天象(許浩強提供)

許Sir分享道,當時他有些熟稔的天文愛好者,趁機拿着濾光卡落街與街坊一同欣賞日食,「好多年都冇一個天文現象,係可以有咁多人、咁容易參與到,係開心嘅。」

今年另一個矚目重頭戲──12月的雙子座流星雨,因為不受滿月影響,本來非常適合觀測,可是在14日的流星雨高峰當晚,香港「撞正」陰天密雲,結果許Sir的鏡頭也無法捕捉到流星,是全年最令人感到可惜的天象。

至於今年壓軸、將於明日黃昏出現的「木星合土星」是較為少見的天文現象,木星和土星運行至黃經相同的位置,約每20年才出現一次。許浩強稱,今年「木星合土星」相當貼近,他非常期待欣賞,並評為是今年最罕見天象,「仲近過本身睇住個月亮嘅大小,我以往都未見過木星同土星可以黐得咁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