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麵包」困局 十年未解

2015年1月30日,敘利亞城鎮科巴尼在空襲後變成廢墟(法新社資料圖片)

大公報報道,2010年12月,年輕蔬菜小販布阿齊茲自焚後,不滿經濟惡化的突尼斯民眾進行連串反政府示威,總統本.阿里在10天後辭職並流亡海外,突尼斯成為了「阿拉伯之春」事件的起源地,於2012年舉行首次民主選舉,號稱是唯一一個實現所謂民主轉型的國家。十年過去了,突尼斯換了十任政府,卻長年深陷經濟危機,失業率和通脹問題高居不下,當地更恐襲頻發,讓許多當年的年輕參與者非常沮喪。

利比亞:軍事割據 東西對峙

2011年3月,由美國政府背後支持的利比亞反政府示威演變成內戰,法、英、美等國出動空軍干預出兵利比亞局勢,統治該國長達42年的強人領袖卡扎菲於同年10月在家鄉被叛軍所殺。卡扎菲去世後,利比亞持續陷入動盪,各方軍事勢力割據,民兵組織多不勝數,形成東、西兩大勢力對峙局面。由軍事強人哈夫塔爾領導的「國民軍」控制東部地區,與控制西部地區的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軍隊交火至今。

埃及:脆弱「民主」 曇花一現

2011年1月,大批埃及民眾聚集在開羅解放廣場示威,其間爆發嚴重警民衝突。美國迅速拋棄了掌權將近30年的穆巴拉克,他在失去軍方支持後,於同年2月11日辭職。2012年6月,穆爾西成為埃及首個民選領導人,但任內經濟民主問題惡化,示威不止,僅執政369天就被軍方解職,最終在獄中病亡。塞西就任領導人以來,國內政局相對穩定,但仍時有反政府示威發生。穆巴拉克出獄後於今年2月逝世。

敘利亞:九年內戰 了無盡頭

敘利亞於2011年3月爆發反政府示威,多個反對派武裝力量獲得美國等外國勢力大量援助的同時,俄羅斯則大力支援巴沙爾政府的敘利亞政府軍,敘利亞內戰演變成「代理人之爭」。敘利亞內戰導致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在區域內崛起,更引發二戰之後最大的難民危機。連年戰禍,敘利亞人口由十年前的2100萬人急減至不到1700萬人。

也門:連年戰禍 人道危機

在經歷接近一年的大規模全國反政府示威後,統治該國34年的總統薩利赫於2012年2月27日將權力移交給副手哈迪。哈迪上台後推行爭議性油價政策,再次觸發反政府示威,胡塞武裝於2014年趁機佔領首都薩納,沙特領導的聯盟軍從2015年對胡塞武裝發動襲擊,各方衝突迄今仍未結束。聯合國稱,內戰使也門遭受了世界上最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

巴林:鄰國出手 混亂漸止

位於阿拉伯半島的小國巴林,國內什葉派與遜尼派長期對立,經濟發展與就業不及其他鄰國,2011年2月爆發了以什葉派反對派為主的大規模示威遊行,甚至要求哈馬德國王退位。面對巴林局勢不穩,2011年3月14日,海灣合作委員會(GCC)授權沙特和阿聯酋出兵巴林,幫助該國平亂,混亂局面逐漸得到控制,反對派後來也被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