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事件十年(下) | 十年民主夢 空餘滿目瘡

大公報報道,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小販布阿齊茲當街自焚以抗議警暴和政府腐敗,在阿拉伯世界引發連鎖反應。突尼斯、埃及、利比亞、敘利亞等國接連爆發大規模反政府運動,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媒體捧為「阿拉伯之春」。然而,十年過去,爆發所謂「民主革命」的國家陷入曠日持久的動亂甚至內戰,淪為美國等外部勢力博弈的戰場;「伊斯蘭國」(ISIS)等極端組織乘勢興起,大批民眾流離失所。當初煽風點火,資助並吹捧「民主戰士」的西方國家,在遭到難民潮反噬時,也不得不承認「革命」失敗,阿拉伯國家陷入漫長嚴冬。

2011年2月11日,埃及反政府示威者在開羅解放廣場慶祝穆巴拉克辭職(路透社資料圖片)

《衛報》17日刊登與民調機構輿觀(YouGov)合作進行的民調,顯示阿拉伯國家民眾普遍認為「阿拉伯之春」讓情況變得更糟,尤其是在敘利亞、利比亞及也門三個爆發長期內戰的國家。

突尼斯:「英雄」小販變罪人

西方媒體將突尼斯描述成「阿拉伯之春」唯一的成功案例,指其推翻了本·阿里政權,並於2012年舉行首次「民主選舉」。然而,最新民調顯示,僅有27%突尼斯民眾認為生活比「革命」前更好。在經濟增長停滯、失業率高企、新冠疫情衝擊的三重困境下,五成突尼斯人認為生活比十年前更糟糕。

「革命」前,突尼斯經濟飛速發展,曾被譽為「突尼斯奇跡」,在2009至2010年的世界經濟競爭力年報中排非洲第一、世界第40。然而,到了2017至2018年,突尼斯已跌至第95位,2019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為3300美元,還不如2006年。在政治方面,宗教與世俗勢力陷入拉鋸戰,十年間總理、總統走馬燈般換了十多位,與底層嚴重脫節。突尼斯還是以人均計,加入ISIS等極端組織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意大利內政部長7月表示,今年乘船抵達意大利的1.1萬難民眾,近半來自突尼斯。

點燃突尼斯「顏色革命」導火索、揭開「阿拉伯之春」序幕的小販布阿齊茲,已從「英雄」變為底層民眾詛咒的對象,其家人移民加拿大,與故鄉的聯繫幾乎斷絕。西迪布茲德市日前掛出布阿齊茲巨幅畫像,紀念「革命十周年」。54歲的伊曼看到畫像時憤怒地表示:「我詛咒它。我想把它撕掉。他(布阿齊茲)才是那個毀掉我們生活的人。」

突尼斯示威者高舉標語牌,要求本·阿里下台(法新社資料圖片)

埃及:顛覆勢力陰魂不散

埃及是第二個在「阿拉伯之春」中推翻原政權的國家。然而,首位民選總統穆爾西僅執政一年,就因未能解決經濟民生問題被軍方解職,由現總統塞西接任。塞西上台以來,埃及政局相對穩定,但「阿拉伯之春」後遺症仍在,近年再次爆發反政府示威,且背後西方勢力陰魂不散。

2019年9月,流亡西班牙的埃及商人兼演員阿里在網上指控塞西涉嫌貪腐,儘管並未給出證據,仍煽動起號稱「擠滿開羅所有廣場的百萬人遊行」。塞西表示,示威之所以獲得極高關注度,是因為有人蓄意營造失控假象。埃及政府嚴陣以待,最終逮捕約2000人。

2015年,敘利亞婦女為死於ISIS襲擊的親友哀悼(法新社資料圖片)

多國長期內戰 生靈塗炭

利比亞、敘利亞、也門三國的「革命」演變為長期內戰,而被迫吞下苦果的無疑是當地民眾。自卡扎菲政權2011年被英、法、美軍隊推翻以來,利比亞陷入國民代表大會和民族團結政府東西對峙局面。敘利亞上演着美俄「代理人之爭」,內戰持續近十年仍未平息,數十萬人喪生,數百萬人流離失所,ISIS等極端組織亦乘勢興起。卡扎菲堂弟艾哈邁德日前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表示,「阿拉伯之春」是西方的陰謀,目的是攪亂石油資源豐富的中東地區。

中東劇變近年亦開始反噬歐洲,加劇其內部撕裂。阿拉伯地區人口僅佔全球總人口的5%,但來自阿拉伯世界的難民人數卻佔世界難民總數五成以上。2015年,來自敘利亞等國的難民潮,令歐洲遭遇二戰後最嚴重難民危機,不少極端分子更利用難民身份進入歐洲實施犯罪,或通過網絡傳播極端思想。近期,法國、奧地利接連發生與伊斯蘭極端主義有關的襲擊事件,令各國再次就如何處理難民陷入爭執。

2016年,一名敘利亞男孩在因空襲喪生的親人屍體前哭泣(資料圖片)

美NGO滲透多國 「量產」示威頭目

2011年,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在「阿拉伯之春」中被迫下台。次年,埃及法院指控多個本國及國際非政府組織(NGO)從事非法政治活動,名單中不乏來自美國的NGO。事實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就開始通過NGO秘密滲透埃及等國,輸出所謂「民主」價值觀;後來更通過非暴力行動和戰略應用中心(CANVAS),向世界各地反政府勢力傳授策動「顏色革命」的技巧。

法新社指出,早在「阿拉伯之春」前,已有大量NGO和半官方機構,包括美國的自由之家、國家民主基金會(NED)、國際事務民主研究所(NDI)、國際共和研究所(IRI)等,在中東地區扎堆,意在培養當地人民「對民主的渴望」。雖然上述機構以「非政府」自居,但實際上都得到美國政府大量資助。例如臭名昭著的NED,其九成年度預算來自華府。值得注意的是,大量來自突尼斯、埃及等國的活動分子,在「阿拉伯之春」爆發前就開始接受NED資助。2009年,NED預算被提升至約1.32億美元。

法國情報研究中心主任德納塞指出,由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協助建立的CANVAS,在「阿拉伯之春」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突尼斯反政府活動分子加利承認,曾在2007年參加該機構為阿拉伯國家「持不同政見者」舉辦的培訓。在埃及帶頭發起示威的「4月6日青年運動」發言人阿德爾,亦承認曾於2009年與其他14名活動分子一起接受培訓。CANVAS專門為各國反政府勢力出版《非暴力行動50點》一書,提到199種行動手段,包括使用象徵符號、反覆且有節奏地高呼口號等,其中不少在中東街頭被廣泛使用。

維基解密公布的電報顯示,自由之家同樣滲透多國,包括敘利亞、巴林、埃及等。該機構在埃及資助「4月6日青年運動」,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亦領導多個工作室,旨在嘗試顛覆巴沙爾政權。

西方贊助「鍵盤革命」 假KOL煽風點火

十年前的「阿拉伯之春」,是網絡平台被當作政治工具的典型案例,Facebook和推特等社交媒體成為各國反對派對民眾進行洗腦和動員的場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協助「造星」,多國出現假KOL(關鍵意見領袖),其真實身份與網絡人格完全不符,但卻推波助瀾,令各種具有煽動性的假消息通過網絡瘋傳,加劇民眾與政府間的對立。西方更積極為所謂「民主革命人士」提供網絡技術支持。「阿拉伯之春」因此也被稱為「鍵盤敲出來的革命」。

前社會活動家阿努瓦爾表示,在最早發生動亂的突尼斯,網絡謠言令民眾陷入恐慌和歇斯底里。敘利亞則出現了臭名昭著的「大馬士革女同性戀者」事件。一名自稱阿明娜的「美籍敘利亞裔女同性戀」,通過創作網誌成為敘利亞反政府運動的標誌性人物。當網上傳出「阿明娜在大馬士革遭綁架」消息時,「她」的追隨者群情激憤,叫嚷着要從巴沙爾政權手中救人。然而,他們最終發現,「阿明娜」真身是住在蘇格蘭的40多歲美國男子麥克馬斯特。以「美國記者」身份為多家媒體提供「阿拉伯之春」新聞的哈利勒,亦被很多研究人員指控是蓄意編造出的人物。

法新社指出,阿明娜和哈利勒擁有精心編造的背景故事和人物形象,此後湧現出大量類似的網絡假消息。此外,美國企業免費為突尼斯、埃及等國的反政府勢力提供洋葱路由技術(TOR),令他們得以匿名上網,避開政府審查大搞顛覆活動。谷歌和推特推出「Speak2Tweet」服務,方便抗議者在斷網情況下與外界聯繫。

蓄意製造的網絡假消息和來自西方的技術支持,是阿拉伯國家反政府抗議愈演愈烈的重要推手。

大公報12月18日A24版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