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讀書薈 | 風雨江山之外的家國詩心

  圖:四川大學中文系王紅教授主講的《中國詩歌藝術》,除了匯編成書,更被錄制成「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成為最受中國大學生熱捧的課程之一

詩並不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東西,但它卻是人類精神的寄託,心靈安居之所。「人生長恨水長東」、「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誰都無法否認,五千年的華夏文明,中國詩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滋養和心靈家園。當下的我們,閱讀中國詩歌、體會詩人的詩心,學習和傳承的便是中國傳統的高貴的人文精神。我一直相信,喜歡詩歌的人,必有一種貧窮卑微無法湮滅的高貴精神。

何謂「詩心」?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王紅編著的《中國詩歌藝術》一書,這樣寫道:「清代詞人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說,吾聽風雨,吾覽江山,常覺風雨江山之外,有萬不得已者在,此萬不得已者,即詞心也。我們把詞心的範疇擴大一些,詞作為詩歌的一種形式,詞心即為詩心。」

我認為,這是當下林林總總的所謂「中國傳統詩詞導讀」類圖書之中,最為經典的解讀,因為它不但從人們容易所見和感知的日常入手,通俗易懂地引人從自然界的「風雨」和「山水」遊歷出發,探究詩歌的創作之源,思考詩歌的創作是怎樣的由「興」而起,依「情」而昇華,更為重要的是,它用「萬不得已者」作為「詩心」的總括和落腳點,讓「詩心」這一概念宕展了無限的空間。

人的一生,要面對很多的「萬不得已」。但中國文化的傳統之中,凡是能被稱作詩的,都是一種心靈與心靈的碰撞,生命與生命之間自然的交流,是一種高貴的生活方式。那萬里江山,百年人生,用有涯的人生面對無涯的宇宙,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在華夏的大地上尋尋覓覓,欲說還休,欲罷不能。

《中國詩歌藝術》打破了一般導讀類書籍按照朝代或作者排序的模式,它通過詩歌閱讀、鑒賞、寫作這條線索,圍繞如何通過「觸摸」中國詩歌,引導讀者在吟誦之中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與精彩,並以此來滋養現代人日漸浮躁的心靈。

家與國是「詩心」所在

這本書的編著者王紅,從事高等院校古代文學教學三十餘年。對於二十歲左右的青年人如何通過中國詩歌藝術的學習,樹立堅定的國家意識,激發內心的家國情懷,她有着獨到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論是什麼學科背景的年輕人,在中國詩歌之中汲取養分,深刻地認知「詩心」的意義和所在,就能夠對腳下的土地,有更深沉的依戀與熱愛,因為沒有家國,就沒有詩心。換句話說,家與國,正是詩心之心。

以杜甫詩為例,書中並沒有單純直白地引用「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是從詩人與城市的關係入手,比較了杜甫生活在成都的浣花溪邊創作的四百多首詩歌與之前創作詩詞所呈現的新特點。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這首《登樓》寫在安史之亂平定,吐蕃又入侵的時代背景下,極具情感張力,但與以往的悲天憫人不同的是,杜甫在這首詩裏對國家很有信心,因為看到成都的繁華,即使是後主劉禪都能勉強維持很長時間,何況唐王朝有這樣的大後方呢?總體來看,這個時期的杜詩在保持了憂國憂民情感的同時,對事物的看法多了一些信心,這是他風格的一個改變或者說昇華。

從《中國詩歌藝術》出發,讓我們都能夠走進並「觸摸」中國詩歌之中的詩心,讓靈魂深處的那「萬不得已者」,走出風雨和江山,對家與國,乃至天地間的一切,投射出人性的深情與光輝,並由此釀造出濃濃的人生詩意──而這一切,又和我們所在的城市是那樣的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