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科技合作 兩地互惠共贏

文/許小哲
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的主體思想把科技創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明確了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區域發展、對外開放等十二個領域的思路和重點工作及工作部署。香港作為國家對接世界的重要窗口,一直扮演着科技創新的「領頭羊」,尤其是近年來香港充分認識到了金融科技的重要性,並將其提升到對社會和經濟具戰略性、重要性意義的高度來抓,目前香港金融科技已涵蓋了數據共享、數碼資產、虛擬銀行等多領域,擁有較強的金融科技創新實力。
回顧香港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經驗,可以說香港在金融等方面的專業服務是推動大灣區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而金融科技更是其中不可缺失的一環。「十三五」期間香港金融科技從小到大,逐漸成熟的發展歷程,金融科技已對香港的支付清算、借貸融資、財富管理、零售銀行、信用評估、合規監管等多方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也對整個金融行業的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流程、風險管控、業務模式等都帶來了持續的變革,使金融的包容性和普惠性得到了提升,促進了金融行業高品質的深度發展。
展望「十四五」時期的未來藍圖,探討新時期下香港的發展規劃,有助於提升香港的競爭力。顯而易見,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中國乃至亞太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引擎,香港要如何把握機遇,發揮現有優勢,更好地服務於大灣區經濟發展的需求,將是核心任務和重要課題。
首先從整個大灣區來看,地區之間對於深化金融科技領域的互惠合作存在着切實的需求。作為經濟領域內最具創新的金融科技是當前的熱門話題,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更加速了金融科技的發展和應用,而大灣區內所具有的差異化的金融體制,以及日益增加的大數據應用及需求,也將為香港金融領域的科技創新與發展提供巨大的空間和資源,因此香港如能做好大灣區金融科技的先行地,將大有可為。
建立灣區金融科技監管框架
譬如香港可定向瞄準大力發展金融科技,積極倡導大灣區的金融科技合作、推動完善區域內金融治理的標準,向大灣區內的各地域分享香港的經驗做法,相信一定能助力於灣區金融科技領域的持續創新發展,進而擴大區域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輻射面,提高精準度和透明度,高質高效的服務於金融行業。
香港擁有全球優質金融資源和較強的科研實力,其中有許多研發機構都是香港科創潮流的先鋒,最大規模的金融科技社群數碼港,已匯聚了近400家金融科技公司,擁有一定數量的未來科技獨角獸,這些企業專注於區塊鏈、網路安全、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應用研發,涵蓋了整個金融行業不同板塊的創新方案;此外香港的幾所世界知名大學都積累了許多先進技術成果,運營模式也較成熟,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能主動和大灣區的其他機構交流借鑒這方面的成功經驗,相信將惠及更多的地區和人群,對於深化金融科技領域的互惠合作產生積極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10月3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議指出,當前金融科技與金融創新快速發展,必須處理好金融發展、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關係。因此雖然金融科技有助於支撐疫情防控和經濟復甦,但應留意的是金融科技有可能引發誘導過度金融消費、打着幌子規避監管等一系列風險,帶來非法套利、風險外溢等金融治理挑戰,因此香港在找準定位積極融入大灣區建設的同時,應釐清粵港澳三地金融監管的差異化邊界和特色,協助建立能覆蓋和指引整個大灣區金融科技創新的監管框架,進而促進大灣區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
(作者為敢言副主席、城市智庫評論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