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過後中美關係如何演變?

文/張敬偉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美國總統特朗普4日凌晨在白宮毫無根據地宣稱自己大勝。(網絡圖片)

美國大選投票已經結束,但馬上進入混亂狀態,雖然多個傳媒機構的統計均顯示拜登會勝出,但特朗普卻在選舉結束不久便自行宣布勝選。

雙方選情勢均力敵,無論特朗普連任還是拜登勝選,都不出意料。在2016年的大選,特朗普在選前民調和直選票均不敵對手希拉里,最終特朗普憑選舉人票反敗為勝。目前特朗普整體選情落後拜登,但若然能守住亞利桑那州,則仍有機會連任。何況,作為現任總統的特朗普比拜登有更多資源可用,若然最終需要訴諸法庭,恐怕又會再生風波。

兩國仍存在共同利益

美國主流媒體,無論是左傾還是右傾,其實存在基本共識。一是選後美國社會依然面臨着混亂和不確定性;二是中美關係再也難以回到從前。前者是美國的內傷,需要很長時間去療治。後者則是美國面臨的外部挑戰,同樣需要適當調整。

特朗普最得意的是他開啟了對華貿易戰,而且他也證明了美國經濟完全無懼對華貿易戰。同時,他還得寸進尺,對華開啟科技戰,甚至揚言要和中國完全脫鈎。

因此,很多分析都認為,若特朗普成功連任,中美關係會更加惡化,進入真正的「冷戰」狀態;相反拜登勝選,中美關係就會相對降溫。這也是很多反華分子,拚命支持特朗普的關鍵原因。不過,最後即使是特朗普連任,中美關係也未必如預料的那般糟糕。

了解中美關係惡化的人們只要稍微理智,就知道現在的中美關係死局,與其說是特朗普反華,還不如說是疫情所致。疫情發生之前,中美兩國已經達成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這是特朗普對華貿易戰的最大成果,也是支撐其競選連任的最大政績。若無疫情滋擾,也許中美關係早就進入一段緩和期──特朗普在大選年會繼續通過不間斷但可控的對華施壓,以便從中國得到更多好處,確立選民支持,從容應對大選。

疫情讓中美關係逆轉。一方面,疫情雖首先在中國爆發,但中國有效防控疫情,而且經濟亦已復甦,預料中國會是二十國集團中,今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而美國疫情失控,不僅讓美國失去了顏面,也令特朗普競逐連任碰上阻力。因此,特朗普只能通過一波波的反華來推卸抗疫無能的責任,何況大選年的反華也是美國的政治傳統。另一方面,中國對美的強硬態度,的確讓美國社會對華忌憚。

特朗普是典型的功利主義者,反華也好、對盟友的保安訛詐和貿易戰也罷,都是基於「美國優先」,並非基於意識形態。

若疫情形勢好轉,或者中美在疫苗上進行合作,不論下任總統之位誰屬,在沒有疫情干擾下,中美關係還是會重回利益軌道。新一任美國總統最可能的手段,是對華繼續訛詐──只要能從中國獲得更多經貿好處,中美關係並不會脫鈎。還有就是,中美關係經過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考驗,中國經受住了來自美國的壓力測試。即使下任總統使出更多招數,中國也會從容不迫。

「新冷戰」不符美國利益

當然,如果特朗普成功連任,那將更加肆無忌憚,因此會給中國更大壓力。但是聯合盟友對華施壓,並非特朗普的長項,他更喜歡對中國直接施壓以便獲得更多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而且,這種利益還要滿足支持他的選民的訴求。因此,關稅和科技依然是特朗普對華施壓的兩張牌。以特朗普浮誇、虛榮且又重視選民評價的個性看,特朗普更喜歡通過對華單打獨鬥,獲得符合他自己和選民的名與利。

因此,特朗普若有第二任期,中美關係雖前景不樂觀,但也不會太過極端,或者說,最大風險不在於特朗普而在於他的班底──如果極端反華的蓬佩奧依然在位,中美關係就會充滿不確定性。同樣情況也取決於拜登任命的班子。

不管如何,中國對中美關係的前景已經有了充分準備。中美關係日後未必有建設性的安排,如果最終走上「新冷戰」的不歸路,不論特朗普是否連任,「美國再次偉大」也會成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