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賽馬與民間俗語

「舞照跳,馬照跑」,作為香港現有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的一個「參照」,賽馬在香港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香港最早的賽馬活動源自在港的英國軍人、洋行老闆和高級職員,後來隨着香港經濟的發展和轉口港地位的形成,長期駐港的「洋人」不斷增多,於是到了一八八四年,經港府批准,香港賽馬會正式成立。

香港賽馬會在成立之初,只限於「洋人」圈子,華人不得介入。鑒於此,在港華人於一九二○年組織了一個華人賽馬會,自己設馬場跑馬,在這種情況下,香港賽馬會不得已開始吸納華人會員並准許中國籍騎士參加比賽。

隨着香港賽馬活動的日益蓬勃,馬場上逐漸出現賭馬現象。剛開始還只是一種單純的民間娛樂,後來逐步發展成港府認可的博彩行業,香港賽馬會也因賽馬博彩而成為一個利潤豐厚的大型「企業」。當然在賺取高額利潤的同時,他們也做了一些慈善事業,香港許多醫院、學校、康樂設施的建築物上,都有「香港賽馬會」的字樣──那就是由他們捐錢興建的。

與香港賽馬同時興起的除了香港賽馬會,還有一些香港特有的民間俗語。如「博到盡」,原意是指參賽馬匹全力前衝以創佳績,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則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事努力,全力打拚;「爆棚」原來指觀看賽馬的馬棚──最初都是竹木建造所以叫「棚」──擠滿了觀眾,現在任何一個場所如果人潮洶湧,摩肩接踵,都以「爆棚」來形容其人氣旺盛;同樣有個「爆」字的「爆冷」,最初是在馬場中形容一匹不被看好的賽馬居然跑出了好成績,成了意料之外的「黑馬」,當下凡是一個人或一件事突然擁有了/產生了意外的結果/效果,都可以叫「爆冷」;至於那些勇搶先機的人或行為,香港人常用「搶閘」來形容──其「典」出自馬場中賽事開始,賽道閘門剛一打開,尚未准跑,即有跑馬搶先衝出,一馬當先。

香港賽馬對香港民間俗語的豐富,可以說是它無意中帶來的「文化副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