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協助青年發展 增強對祖國向心力

——習主席在深圳特區建立四十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系列評論之三

年輕人怎麼樣,香港的未來就怎麼樣。解決年輕人最關心的上學、就業、居住、發展等問題,許多困擾香港的問題就迎刃而解。青年工作是特區施政的焦點之一,但阻力重重,需要有新的動力。機會其實已經有了,國家改革開放的大門愈開愈大,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火如荼,迸發出巨大的能量。這是一片充滿機會的希望之地,足以讓香港年輕人放飛理想,大展拳腳。

在深圳特區建立四十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主席發表重要講話,他特別關心香港青年的福祉,指出「要充分運用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就業、生活,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

如何幫助香港年輕人,一直掛在習主席心上。二○一七年七月一日,習主席在主持第五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時表示,中央有關部門會積極研究出台便利港人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的具體措施。其後,內地有關部門積極跟進,出台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如在內地高校和科研機構工作的港澳人士可以申請國家社科基金;擴大專業領域對港人的開放程度;在內地就業的港人可以同等地享有住房公積金待遇,提高他們在內地購買及租樓的能力;在內地港人補辦回鄉證,今後可在內地處理,大大節省時間成本和經濟負擔。如此等等,政策多且細緻,充分體現中央的關懷。

內地高校招收港生的規模不斷擴大。目前有三百八十多所內地高校具有招收香港學生資格,一萬六千多港生在內地高校就讀。教育部也推動香港中小學生在內地就學,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出台了港澳居民隨遷子女入學細則,並優化海外學歷認證工作。內地高校與香港高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共建,除了港大及中大已擴展到深圳,科大(廣州)也在密鑼緊鼓地籌建中。

中央及各部委積極推進有關工作,香港更要加把勁。特區政府要將青年工作當作大事來抓,投入更多資源,這需要包括教育、民政、政制及內地事務及出入境等部門密切配合。政府可以考慮成立高層次的專門機構、安排專人來協調這些工作。其實,連前幾年的塌樹問題都可以成立樹木辦,成立統籌協助青年發展的機構有何不可?

香港豐富的民間平台,也可為年輕人融入大灣區搭橋鋪路。智庫、社團、教育組織、非牟利機構等,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力量。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各方面全部發動起來,形成合力。還有,應該鼓勵中小學至大學與內地學校多展開交流,方式可以靈活多樣。這樣的活動雖然過去已有,但數量及質量都有待進一步提升,真正做到「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路已鋪好,橋已搭上,就看年輕人能否抓住機會,乘勢而上。愈來愈多人意識到大灣區前景無限,是香港的未來,在深圳前海,就有大批香港年輕人在那裏追逐夢想。但不可否認的是,對大灣區抱有懷疑及抗拒心理的也不乏其人,有的人甚至從未跨過窄窄的羅湖橋。在部分港青心目中,內地什麼都落後,香港一切都比內地好,即使要走出香港,歐美發達國家才是目的地。

其實,百聞不如一見,到內地多走走看看,自然會得出客觀的結論。別的不說,單說深圳用短短四十年就從邊陲小鎮發展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事實已說明一切。香港的股王,過去是滙豐,如今是騰訊;名聞天下的無人機大疆,由港科大的畢業生在深圳創業;執5G牛耳的華為也是深圳的一家民營高科技企業,美國傾全國之力打壓華為,從另一個角度證明它已強大到令美國害怕。

深圳奇跡,一點不比當年的香港奇跡遜色;深圳奇跡,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力突飛猛進的縮影。眼下的新冠疫情,是考察各國執行力及制度優越性的一面鏡子。美國以確診及死亡人數最多,演繹另一個意義上的「美國第一」。中國為救人不惜一切代價,也是全球唯一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成為世界經濟復甦的最重要引擎。風水輪流轉,如今的中國恰如冉冉升起的旭日,而昔日的強國則垂垂老矣,對比分明。

新形勢需要新擔當、呼喚新作為。香港人心向國家,不僅因為內地活力四射,發展前景無限,更因為這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港人積極融入大灣區建設,貢獻自己也成就自己,既是明智選擇,也是應盡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