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興:《掬水月在手》用詩詞手法實踐中國式電影美學

陳傳興透露拍攝《掬水月在手》有私心,希望用詩詞來實踐中國式的電影美學 胡若璋攝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胡若璋 報道:「葉嘉瑩的故事,便像是中國女性版的《百年孤獨》。」16日,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於內地藝聯專線上映。在廣州的首映禮上,導演陳傳興表示,這絕對不是一部小眾、精英的電影,而是這個時代需要的一顆特殊的種子。

影片拍攝歷時一年,往返北京、天津、西安、洛陽、香港、台北、溫哥華、波士頓等十餘座城市。其間,通過對葉嘉瑩17次深度訪談與拍攝,以及她的42位好友與學生,例如作家白先勇,詩人席慕容、瘂弦,漢學家宇文所安,書法家謝琰等。在兩個小時的影片中,慢慢將她的故事鋪成開來。

影片中,葉嘉瑩反覆提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的那句話:「天以百凶成就一詞人」。這句話或許正貼合葉嘉瑩的人生寫照。她出生於1924年的北京,在一個書香門第長大。她的少女時代經歷了戰亂和母親的突然離世,婚後於上世紀40年代隨丈夫離開北京前往中國台灣。之後的二十多年間,她在美國、加拿大等地輾轉,又遭遇了政治迫害、中年喪女等種種苦難,在晚年終於回到內地,在南開大學任教。

《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

「我希望可以尋找一種中國式的電影敘述美學。」陳傳興試圖用詩詞這種特殊的形式,來實踐他的電影美學私心。

影片里,葉嘉瑩親自吟誦的詩詞,配以日本唐樂大師佐藤聰明以杜甫《秋興八首》為題創作的電影音樂。影片的另一特色,聚焦在器物空鏡的運用上。

電影開篇就有一個兩三分鐘的空鏡,一張盛唐時期的長安地圖,唐代壁畫、器具、洛陽風光等畫面陸續出現。此後的兩小時里,器物空鏡多次出現。

陳傳興強調,影片空鏡的運用不僅是留白和呼吸點,更是故事的主軸之一。在他看來,詩是一種時代語言,代表着時代精神。除了吟誦詩詞之外,我們或許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對某個時代加以還原。「於是便想到藉助器物來傳遞和想像當時的時代環境。」陳傳興透露,這是自己對中國式電影敘述美學的一種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