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研發新型仿蝠鲼智能水下航行器 未來將應用海底科考

(大文新聞網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提起水下航行器,很多人第一印象可能都會想到圓柱形的潛艇,然而西北工業大學日前公布的一項最新科研成果,卻再次顛覆了人們的這一傳統認識。由該校航海學院「仿生智能水下航行器」項目團隊研發的「IV號仿蝠鲼智能水下航行器 」,不僅外形幾乎與蝠鲼別無二致,同時拖著100kg重的龐大身體,其還能像魚兒一樣在海裡自由撲動、滑翔、急停、轉彎、穿越。而最為重要的是,它的水下科考作業能力和潛航性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未來有望廣泛應用於我國海洋環境信息長期觀測和海底科考。

「IV號仿蝠鲼智能水下航行器 」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受訪者供圖)

蝠鲼特性充分滿足水下航行器仿生需求

蝠鲼是一種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底層的軟骨魚類,因其恐怖的外形而被稱為「魔鬼魚」。雖然長相有點嚇人,但比起其他眾多魚類,它卻擁有極其完美的流線型扁平軀體。這種形態不僅有利於游動推進,還有利於下潛滑行,且在航行器滑翔運動時,能有效借助流體的能量實現更高效率的滑行運動。

「IV號仿蝠鲼智能水下航行器 」在水下性能優越。(受訪者供圖)

據西工大航海學院「仿生智能水下航行器」項目團隊介紹,人類已經觀測到蝠鲼長達數千公里的遷徙現象,正是對其運動高效率的有利證明。因此,蝠鲼這一特性,也充分滿足了長航時、高機動的大範圍作業水下航行器的仿生需求。2019年8月,團隊成功推出中國首款「仿蝠鲼智能水下航行器 」,這條10kg的小「魔鬼魚」在該校游泳館池水中一經亮相,便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被專家稱為是我國高性能仿生智能水下航行器研製方面的重大突破。

IV號仿蝠鲼智能水下航行器

IV號「魔鬼魚」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近年來,隨著人類對海洋資源的探索、開發和利用越發迫切,研究和發展仿生智能水下航行器成為全球海洋科學領域的一大熱點,多個海洋大國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研發。「因去年推出的10kg重「I號仿蝠鲼智能水下航行器」在運動時,依靠柔性翼撲動推進。這種推進方式,雖然能夠實現前游、倒游、原地轉彎、快速俯仰等高機動動作,但是它搭載能力不高、航程有限,無法滿足大範圍作業任務需求。」西工大航海學院「仿生智能水下航行器」項目團隊曹永輝老師告訴記者,為了全面提高航行器的搭載能力、續航時間和實際作業能力,研究團隊決定給它增重以提高搭載能力,並融合另一種重浮力滑翔推進模式,使其兼具長續航與高機動能力。

經過團隊一年的努力和潛心研究,小「魔鬼魚」先後經歷多次「變化」,從I號到II號再到III號,直至此次推出的IV號。不僅體重從10kg增加到100kg,同時性能方面更是突破了推進機理、仿生結構、智能控制等多項關鍵技術。「它『力大如牛』,拖個成年人前行,一點都不氣喘。而『調皮』的時候,玩個倒游,或者隨時來個原地轉彎,姿勢非常流暢。」在開展了大量水池、湖海實驗後,經過數據分析和比對,團隊認為「IV號仿蝠鲼智能水下航行器」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進一步完善功能為探海做好準備

通過近距離觀察,記者發現這款「IV號仿蝠鲼智能水下航行器」背部為黃顏色,「頭部」扁而寬,「尾部」扁而尖,「翅膀」(翼狀鰭)和身體融為一體。據悉,「IV號仿蝠鲼智能水下航行器」採用全柔性翼,融合了兩種推進模式,運動姿態更接近蝠鲼生物,具備長續航與高機動能力。團隊曹勇老師表示,經過反覆試驗驗證,IV號「魔鬼魚」性能優良,綜合考慮其下潛深度、續航時間、搭載能力、推進速度等性能,IV型樣機遙遙領先於同類產品。

據悉,下一步,項目團隊還將為「魔鬼魚」裝上「耳朵」和「眼睛」,讓它具備環境感知能力和地形地貌觀測能力,以期用於海洋環境信息長期觀測和海底科考目標定點持續觀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西工大的『魔鬼魚』將實現『鯤鵬展翅,自由翱翔,一躍千里,群游四海』的目標,探索海洋的奧秘,為祖國海洋事業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