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份施政報告揭盅,不少意見關注報告內關於新界北的發展過於着眼長遠,缺乏短期措施。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健昨日向特首林鄭月娥提問時,坦言推行時間太長令他感到有些不踏實。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蔣麗芸亦問及,特首會否責成官員提出中、短期計劃。特首回應強調,廿年的規劃期並不長,並以古洞北發展為例,指出由提出到現時開始推售便歷時14年,但她同意會設未來十年滾動進度計劃,持續更新房屋和基建達標的情況供監察,惟暫時未能定出推行時間,因為有很多持份者和鐵路項目仍需要傾。
施政報告勾畫出新界北未來安居樂業的美好藍圖,因此這兩天區內不但二手樓業主紛紛加價、反價,甚至封盤不售;新盤入票也愈發熾熱:火炭一新盤昨天首日收逾4,000票,超額登記14倍;上水一個實用面積只有138方呎(一個標準車位面積)至259方呎的「蚊型」新樓盤,亦獲超額認購逾27倍,平均呎價高達18,454元,較同區二手樓高20%至38%。元朗區情況也差不多。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短期內北區周邊樓價有機會再上升10%至20%。
樓市走向無疑再次證明本港短期房屋供應「十萬火急」。雖然施政報告表示已覓得350公頃土地供未來10年興建33萬間公營房屋,數字比去年公布《長遠房屋策略》預測的數字略高,但建屋能否如期達標,仍令人擔心。尤其是這兩三年本港相繼遭到黑暴和新冠疫情的衝擊,不少住宅工程進度大受影響,有不少資助出售房屋的落成期要延後,例如較早前公布的2023/24年度資助出售房屋建屋量預測僅為800間,較之前預測大幅減少4,300間。
解決房屋及土地問題是市民對施政報告的重點期望,當局對市場非理性行為應保持高度警惕,以防偏離政策原意,必要時應果斷推出諸如收緊該區非首置按揭成數等遏制炒風的措施;另一方面也要更積極回應各界意見,簡化農地轉屋地的申請、規劃、審批和補地價等程序。正如恒地主席李家誠早前接受專訪時所言,政府只要壓縮程序,「縮一半時間,供應已經可以多一倍。」此外,政府也要善用如今行政和立法恢復正軌之利,全力研究其他能夠短期內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案,莫讓新界北長遠發展宏圖變成市民短期安居的負擔,這才是當前本港的最大利益所在。

